人民网>>传媒

匿名社交盛宴:有用户 商业模式不是问题?【2】

2014年07月01日10:4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匿名社交盛宴:有用户 商业模式不是问题?

  借助社交网站的传播便利性,无秘迅速在网络世界蹿红。无秘的火爆,也导致各种匿名社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啪啪团队的“乌鸦”、大街网的“吐司”、YY的“秘密圈”、原啪啪团队做的“呵呵”等。

  据悉,目前市面上的匿名社交APP数量已超过20款。今年5月以来,至少有8款匿名社交产品推出。

  在同类产品涌现的背景下,竞争者们开始寻求细分化切入,以实现差异化生存。比如脉脉是一款基于人脉关系链的职场社交应用,“职场八卦”是其中的一个子栏目,此栏目可以让用户在匿名状态下发布信息,对公司老板、行业内幕进行点评和爆料,而无需承担风险和责任。吐司推出主题不同的爆料合辑精选,无秘则在微信公众账户中推出 “召开发布会”的功能,允许用户提问,好友可以匿名回答。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脉脉创始人林凡无奈摇头:“我觉得国内跟风太严重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匿名社交的复制原型主要是美国的Secret和Whisper,前者基于熟人间的匿名社交,而后者基于让陌生人间分享隐私。

  对于产品差异化,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指出,细分化切入的公司,其逻辑在于通过在细分领域扎根后,再寻找平台化扩张,属于典型的“先活后张”的思路,因为社交产品的特点就是用户量越多,粘性和活跃度越高。

  换句话说,以细分化切入的相关匿名社交产品,在成长中皆面临平台化扩张的难题,可以预料的是,在平台化成长的进化中,不少产品必将被踩死在路上。

  风险一:用户粘性的可持续化/

  匿名社交横空出世,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蹿红,但很多人在用过一段时间后,猎奇心理开始淡化,活跃度迅速降低,甚至会因为里面某些恶意中伤的诋毁愤而卸载。于是,市场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质疑声,争论的焦点便在于匿名社交对于用户粘性的“可持续性”。

  作为从业者的林凡也有类似忧虑,“不太看好纯匿名的社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户最终还是会厌倦。”他解释道:“社交产品上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高质量的内容,一种是质量不高但却是周围好友、亲人发的内容。如果把社交网站上好友的姓名、身份等标签扔掉,单纯只留下内容,其实是很无聊的。”

  在林凡看来,匿名社交更类似于当年的“drawsomething”、“疯狂猜成语”等移动游戏,其实是利用人的好奇心而做的产品,“它面临的问题在于,用户不可能一辈子都在消费匿名且质量不高的内容形态,而那些看上去质量很高的内容,比如一些行业爆料,又面临真实性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件挺触及底线的事。”

  林凡曾在搜狗工作过7年,担任过搜狗CTO,后又加入大街网,2012年底离开大街网正式创业。

  对于移动招聘和职场应用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点开率过低,因为求职并不是高频率事件,用户粘性不够,往往使用完后便弃之不用,拉回用户的成本过高,增加八卦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习惯。因此欲通过“职场八卦”来增加用户粘性,从而打通整个职场需求的流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闭环,这是脉脉的商业逻辑。

  不过,与林凡对纯匿名社交产品的粘性较为担忧不同,大街网CEO王秀娟则认为:“一个普通人,生活无外乎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因此在职场上的8个小时,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公司的动态,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和领导同事之间的沟通,都可能成为影响情绪好坏和表达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个需求是非常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职场社交公司Linkedin入华后,作为国内职场社交领域的掘金者,大街网也正在寻求转型,在不久前推出“鲜活社交”的概念,主打轻松化,年轻化的职场社交路线。王秀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之所以转型,并不意味着Linkedin这种严肃的职场社交没有市场,而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用户对于职场社交的需求迥异,大街网需要满足的是大部分人职场社交的需求。

  王秀娟进一步解释道,“美国的信息化程度较早,教育发达,Linkedin上的用户年龄结构偏大,而中国的职场主力人群是30岁左右的人,这是和美国在用户群体上的差异。”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李岩、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