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差异,还有职场文化差异,中国并没有美国的邮件文化和Party传统,随着职场年龄趋向年轻化,中国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更简单轻便的方式完成职场工作,“一件事,可能在微信上两三句话就谈成了。”
风险二:负面信息陷阱/
除了用户粘性的可持续性问题外,匿名社交最受人诟病之处便是内容的 “负能量”问题。
由于匿名的特性,内容发布者的身份信息被严格保护,有的匿名社交产品甚至引入各种手段来降低匿名暴露的风险,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负能量内容的增长势头。
无秘在社交网络上流行后,很快在内容上出现失控的局面:大量的性话题、黄色段子以及打着爆料旗号的诋毁污蔑逐渐占据了信息的主流。那些被恶意中伤的当事人无处申诉,只能把怒火发泄在匿名社交产品上。
造谣毫无门槛,信息的真实性又难以辨认,再加上汹涌而来的桃色、性话题,整个匿名社交领域在用户面前呈现出一幅扭曲暴力的野蛮图景。
社交产品上内容的质量将最终成为决定用户去留的根本。目前匿名社交领域的从业者们已认识到内容端的危机,开始在每条匿名内容都附上举报按钮,但单纯依靠用户,显然难以完成匿名社交生态中信息的自我净化。林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脉脉的下一个版本中,将会支持实名辟谣,用户可以对某一条不实信息进行辟谣。在产品形态上,可能更接近于微博辟谣。
尽管匿名社交产品可以匿名发布信息,但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上,依然有严格的规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因此,即使匿名社交软件上的用户匿名,仍负有相应的责任。
为了规范内容生产,许朝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乌鸦和某黄页网站有过合作,因此公司的数据较为全面,乌鸦主打的是圈层文化,通过通讯录和所在公司这两个维度,对内容进行划分和筛选,鼓励用户生产“正能量”的内容。
对于匿名社交产品在内容层面的负能量问题,一位世纪佳缘(6.1, -0.01, -0.16%)高管将其作为这个行业的最大风险之一。这位高管认为,类似负能量的产品,很容易将周边生态圈的人得罪光,导致成长危机很大。此外,内容层面的负能量,也很容易带来政策层面的相关触线风险。
不过王秀娟则认为,互联网产品本质上是线下生活的真实映射,线下如果有讨论桃色新闻的需求,那么线上也必然存在,“其实就是度的问题,如果有恶意中伤,用户可以举报,相关的运营机制也可以控制。”
姜皓天也将此归结为匿名社交产品在成长中的阶段性问题。姜皓天认为,在社交产品的发展历史中,如BBS、微博等产品形态上,在成长中皆阶段性的遭遇类似问题的拷问,“社交的核心在于机制,匿名社交现在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各种漏洞,我相信创业者会设法把负面信息控制好”。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