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3】

高红波 王婷婷

2014年08月26日08:50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热点二:新技术条件下高校影视教育的应对

在影视教育中,教学方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多为讲演式,一般是让学生欣赏影视作品,紧接着是组织讨论,然后是教师评点;再或者是教师先讲解,接着学生观摩,最后组织讨论。这种“鉴赏—讨论—点评”或者是“讲解—鉴赏—讨论”的套路,把“观看”当作主导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影视理论知识。[11]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逐渐扩展开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多媒体教学,将音效、影像、资讯加以整合。大学生DV剧、校园剧的流行,为高校影视教育带来了一种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三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屏传播、互动传播等媒介技术的运用,体现得更为明显。

21世纪以来,“工作坊”(workshop)的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作坊”的教学方式应用广泛。这种教学法具有参与人数少,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等特点,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影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目前,国内高校已经开始将“工作坊”的模式应用到影视艺术教育的课堂上。

热点三:中美影视教育的比较研究

在国外影视教育的借鉴研究中,中美影视教育的比较研究表现得较为突出。有研究者对美国影视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中美影视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1)教育观念不同。在美国人看来,影视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情操、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掌握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已经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甚至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志。[11]而在我国早期的影视教育中,只是把它当作艺术教育来看待。进入21世纪后,新的教育方式和技术环境促使我们去理解“大影视”“新影视”的概念,在体系构建上从“素质教育体系”“相近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三个方面着手。[12](2)师资力量不同。我国最初的影视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是由电影艺术工作者、中文系或者是艺术系教师兼任,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教师结合“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整体力量得以提升。而影视艺术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教师本身应具备非常高的专业要求。美国则更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方面我们与美国电影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3)普及程度不同。20世纪60年代美国增设的电影电视系使其影视教育专业开始在高等院校普及。80年代,开设影视教育课程的大学有1000多所。1996年时,美国已有14所学校有电影学、电视学博士授予权,而那时我国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即使到了今天,中美高校影视教育的普及仍有很大差异,我国南北、东西地域的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覆盖率也并不均衡。[13](4)教育目的不同。我国影视教育主要宣扬审美作用。美国影视教育的着眼点,是为了培养学生视听语言的运用和影视思维能力。[5]这种教育的目的差异也较为明显。热点四:我国现阶段高校影视教育面临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当下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1)对“通才”和“专才”的思考。(2)对实践基地和技能训练基地的建设问题。(3)影视艺术院校招生机制上的不完善。(4)电影大规模国际合作下的人才培养。[14]还有研究者从地方的高校影视教育为实例,谈到了几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1)影视教育层次的定位和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的建设。(2)教学内容上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比如,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影视文化中的本土与他者。(3)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硬件与软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15]也有研究者从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现阶段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弊病:(1)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比重失衡。(2)培养人才的定位模糊。(3)教育观念和态度的偏差。

总体看来,学者们认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存在影视教育观念的偏差;师资团队的匮乏;设备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老化;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定位模糊;影视教育考核方法有待商榷等问题。

热点五:新媒体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

媒介融合时代,有研究认为:当代影视教育的核心不是“影视技术教育”或者“影视艺术教育”,而是“影视媒介教育”,以新的媒介变革的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注重人才的“文化底蕴”,强化“颖悟力”的形成,注重“表现力”的培养。高校普遍将目标从传统的培养影视市场的专业型人才转向“万能型”“融合性”“采编播一体”的人才。[16]还有研究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人才的培养趋势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将人才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1)本科层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层次应该注意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的储备。培养基础扎实、有职业精神、有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2)硕士生层次,培养链接业界与学界的专业型人才。因为对于国内来说,编辑、记者职务趋于饱和,这时需要的是有影视基础的复合型专家人才,定位于较强的科研、业务、管理、策划人才,且对某一领域了解深入。(3)博士层次,培养学者型人才。为影视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添入新的能量,且作为学者型人才应该与实践保持距离,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视野的开阔性。[16]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应从“超前意识、大学科意识、人文意识、创意意识”四个方面树立影视教育的新理念。[17]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 (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