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我国高校广告伦理教育范式探析

苏士梅

2014年08月26日10:5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当前我国问题广告频发,广告道德沦丧,不同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高校广告伦理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如何加强高校广告伦理教育已成为社会日渐关切的问题。思想上重视不够,课程上未设置,师资缺乏是目前高校广告伦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广告专业理想,确立广告伦理教育的目标,搭建科学合理的广告伦理教育平台,开辟广告伦理教育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广告伦理;教育范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广告事业的迅猛发展,在广告领域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如问题广告频发、广告道德沦丧、社会责任感缺失等,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伦理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学界和业界探讨的热点。目前,我国对广告伦理教育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从以往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已意识到广告伦理教育的重要性①,并从广告媒介素养的培养方面进行了论述②,甚至有的学者还尝试提出了广告伦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③。但这些研究要么过于笼统,要么只关注具体问题的探讨,缺乏深入系统的学理分析,总体来看,研究还很薄弱,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我国高校广告伦理教育的平台、渠道等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以期能为我国高校的广告伦理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一、我国高校广告伦理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广告伦理是研究广告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广告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道德规范维系的、协调广告活动涉及的个人、组织及社会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广告活动本身进行评判的原则规范、道德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称。[1]由于现代广告片面强调广告创意和广告效果,一味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广告伦理和法制,使广告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伦理失范的现象。究其原因,它固然是由多个方面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广告人自身的素质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广告人既是广告作品的制作者,又是第一把关人。只有唤起和激发广告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广告人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杜绝问题广告的频发,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广告伦理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的广告伦理教育却令人堪忧。我国高校广告教育从1983年在厦门大学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广告学专业在这30多年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同时高校广告教育也面临空前杂乱的局面,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存在诸多问题,学科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内容亟待完善。广告伦理教育一直未被纳入正规的广告课程体系中。据调查,在我国开设广告专业的300余所高校中,能够系统规范地开展广告伦理道德教育的几乎没有,多数院校只在广告理论课程或部分广告业务课中略有涉及,总体上处在对广告伦理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的现状之中,更没有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正式纳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这种状况和广告实际工作对广告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称的。

广告伦理教育没有被提上日程,主要原因在于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由于广告专业被认为是实用学科,长期以来技能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在多数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广告课程主要由广告理论、广告技能和广告实务三大部分组成,而这三方面很少涉及广告伦理的教育内容,只在广告法律法规课程方面涉及一些,并没有广告伦理教育方面专门的课程设置,这反映出我国对广告伦理教育的不够重视。广告伦理与广告法规不同,法规是强制性的,广告伦理则主要靠道德、靠教育来完成,通过教育唤起广告人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广告伦理教育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实际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师资方面力量有限。当前我国高校的广告专业主要在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和商学院开设,而这些学院的师资强项要么偏重于广告设计、要么偏重于广告经济、要么偏重于文学,伦理道德方面专职教师极少,因此,缺乏对广告的人文关怀和哲学观照也就不足为奇了。再者,由于我国广告伦理研究起步晚,广告伦理教育的途径、范式及相关问题等都有待解决。国外广告伦理教育起步虽早,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等国早已将广告伦理教育纳入到正规教育课程之中,但我国在借鉴国外广告伦理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上做得还很不够。种种因素导致我国高校广告伦理教育的课程体系直至今日还没有构建起来。

在我国广告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科学合理的广告伦理教育的模式已迫在眉睫,正如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程士安教授所言:“现代广告是一把多刃剑。营销界、广告界与社会学界为此争论不休:广告是市场获胜的利器,还是颠覆道德的祸水?……构建科学的广告伦理研究体系,从而明确制定广告监督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已成为当今紧迫的任务。”[2]因此,探讨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长远的积极有效的广告伦理教育机制势在必行。

二、树立专业理想,明确广告伦理教育的目标

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才是广告业发展的根本。而高层次广告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广告教育,因此,应该重视广告教育,勇于面对和及时解决广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高校的广告院系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时地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广告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倪宁所言:“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广告人才培养应跳出固有的培养思维,转而建立以‘素质’为核心的人才观,以指导教育实践的转型。”[3]广告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只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确立培养目标,广告伦理教育无疑是提升广告人才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应该打破在广告认知上存在的狭隘的单纯盈利的思想,广告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它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从广告与人、广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大局观念出发,重新确立广告业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把广告作为一种事业去经营,以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意识,树立健康、长远的广告发展观念,树立大广告的专业理想。

广告伦理教育的目标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广告伦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广告活动的伦理维度、利害关系人、广告运作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等,来探讨广告传播利益追逐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洞悉广告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广告道德传播的原则和规律,了解广告伦理既是广告本身的内在道德性要求,又是广告活动的外在规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广告传播理念。广告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广告从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来要参与实际的广告活动或相关工作,成为真正的广告人、媒体人。如果在大学期间对广告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广告伦理道德教育,那么他们在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较为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广告伦理道德观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在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方面能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大学广告伦理教育课程首先要确立广告伦理的合法性和学科地位。其次,通过对广告伦理课程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手段,除了表现商业性、信息性、艺术性之外,更要突出表现其社会性,要关注广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和生活行为的社会影响。告诫学生要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广告人,要以专业主义精神创作出真实、公正、健康、高尚的广告作品,引领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广告业健康良性发展。

三、搭建广告伦理教育平台

搭建好广告伦理教育的平台,对高校开展广告伦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广告伦理教育的平台应该是宽广的、开放式的。既可以采取学校理论教育的模式,也可以与社会联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还可在大学生中开展倡导健康理念的公益广告活动或针对大学生喜爱的媒体进行公益广告宣传。广告伦理教育的平台应该是贯穿于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与实践反哺的开放平台与体系。

1.借助理论平台来实施

广告伦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广告伦理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开展师资培训,选编教材,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广告伦理专业教育。一方面,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尤其是欧美、日本等国在广告伦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广告伦理教育的成功经验来开展。另一方面,将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如程士安的《广告符号的道德判断——谈广告伦理学研究的意义及方法》(《广告大观》理论版,2005年第10期),杨海军的《广告伦理与广告文明缔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3期),李晓勤的《广告伦理:面对难以躲避的诱惑》(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张金花、王新明的《广告道德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4月),陈绚的《广告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李淑芳的《广告伦理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等都为广告伦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以教材形式出版的陈正辉的《广告伦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和苏士梅、崔书颖的《广告伦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更为开展大学广告伦理教育提供了范本。高校可以把这些最新的广告伦理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及时转化,引入课堂,以科研来带动和促进广告伦理的教学。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