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与结论
根据前述研究发现,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媒体接触和新闻接触的总体特征和倾向性。
一、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总体特征
(一)权威性与接近性相结合的媒介接触习惯
对报纸、广播、这两种传统媒体的选择上,存在着权威性和接近性的倾向。权威性体现在仅仅对《人民日报》和“中国之声”这两种全国性的主流报纸和广播媒体的选择比例就达到了18.3%和63.6%。大学生对党报的热衷程度虽然不高,但在选择他们认为重要的新闻时,他们更倾向于在《人民日报》上选取。在选择广播媒体时,这种权威性的倾向就更加的明显,因为在纷繁复杂的广播媒体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中国之声”。这说明,在接触传统的报纸和广播媒介时,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权威性的中央媒介。在接近性方面,因为被调查者所处的地区是浙江省,因此他们在选择媒介时,也会较多地考虑浙江地区的媒体。例如,在报纸媒体的地区分布上,浙江地区的比例就达到了15%。广播媒体所在地区的分布上,浙江地区的比例更高,达到了30.4%。权威性体现的是主流媒体的支配地位,虽然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有一种消解权威的倾向,但是,在正式的媒介接触和选择过程中,他们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权威媒体的控制。接近性体现的则是地方媒体的优势,也体现出学生群体寻求认同感的一种普遍心理。
(二)地域选择上的集中性与多样性
在报纸、广播、杂志这三种涉及地域性的传统媒体的选择上,大学生群体的选择倾向体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集中性,二是多样性。集中性体现在他们所选择媒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这四个地区的总体比例达到76.48%。与这种地域选择的集中性特征共存的是,选择的多样性。对于传统媒体的选择上,大学生群体不仅选择了国内的媒体,而且还选择了国外的媒体,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这四个国家的媒体选择上,又对应第一个特征,即权威性与接近性。美国是全球媒介最为发达的国家,这种权威性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大学生的媒介选择。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三个国家均为亚洲国家,体现出一种全球意义上媒介选择的接近性。
(三)新媒体接触的去官方化
被调查者对与网站的接触主要集中在综合性的门户网站上,对于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接触得较少,这一方面体现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转向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生群体新媒体接触的非官方化。他们更倾向于接触那些开放性和自由度更高的网站信息,对于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站,他们则较少接触和选择。
二、大学生接触新闻的总体特征
(一)新闻选择上的短小性
无论是传统的报纸新闻还是网络新闻,被调查者在选择时都倾向于选择短小易读的新闻内容。这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所接触的报道类型和报道篇幅上。对报纸新闻的选择上,消息的比例达到了57.8%,在选择网络新闻时,消息所占的比例更高,达到了68.9%。这说明消息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闻体裁更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对于通讯或深度报道这些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阅读的新闻体裁,大学生群体则接触得较少。这同时也体现在新闻报道的篇幅选择上,对于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被调查者选择的篇幅都集中在两千字以下,对于两千字以上篇幅的新闻报道选择较少。这说明大学生群体缺乏深度阅读的习惯,日常媒介接触活动中较多地进入到一种快速浏览和浅阅读的模式中。
(二)对政治和民生新闻的关注度高
在报纸新闻的内容选择上,政治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比例达到了66.7%。同样,在对网络新闻的内容选择上,政治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比例也达到了57.8%。这与美国学者关于年轻群体的媒介接触倾向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美国学生群体对于政治新闻的关注度不高,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娱乐信息。但在本研究中,中国的学生群体对政治新闻的关注度很高,他们对政治抱有很大的热情。
(三)对国内新闻的关注度高
在被调查者所选择的他们认为重要的报纸新闻中,国内新闻的比例达到71.1%。在网络新闻的选择上,国内新闻的比例也达到了77.8%。这表明大学生群体在新闻选择的倾向性上,对国内新闻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国际新闻。
(四)新闻选择的负面倾向
在本研究中,负面新闻是指那些对于负面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而并非是从新闻的真实性与否角度出发的。负面报道是“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 。一般认为正面报道更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负面报道则有一种歪曲社会整体形象的危险。但有学者认为“不管是对正面信息的报道或是对负面信息的报道,只要掌握客观、适中、平衡等原则,都具有检测环境、驱邪匡正、协调利益、和谐社会等功效与价值” 。因而从本质上而言,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都是媒介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不存在好恶之分。但从受众的接受角度而言,对信息的选择倾向则是其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大学生群体对负面新闻过多地关注,一方面说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价值倾向上对追求“正能量”动力的缺乏。
注释
Sharon E. Jarvis, Natalie Jomini Stroud, & Austin A. Gilliland (2009).College students, news use and Trus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Zheng Wang, John M. Tchernev, & Tyler Solloway 2012,A dynamic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use, needs, and gratific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Kiousis, S. 2001, Public trust or mistrust? Perceptions of media credi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Dimmick, J.2003,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The theory of the niche. Mahwah,N.J.:Lawrence Erlbaun Associates.
彭少健、张芹,2008,《浙江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与使用现状考察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4期。
张欣、项国雄,2005,《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对其成长的负面影响探讨》,《新闻界》,第6期。
张威,1999,《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第1期。
朱清河,2008,《美国负面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及其启示——以近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评奖为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作者简介:
(1988.01.01— ),女(汉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