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11】--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微時代記者角色之再審視——

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11】

趙智敏

2012年12月06日14:5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十六問:如果時光倒流,再回青春歲月,您還會選擇新聞工作嗎?

答:我還是覺得我會選擇新聞媒體這一行,因為比較符合我的個性。為什麼比較符合我呢?第一,和其他職業相比,記者這個職業的工作方式挺適合我的。記者是一個比較不太受約束、比較好的、能夠自主去做事情的一個平台。我不是說不要所有的限制,至少說自主的空間比較大,挺適合我的個性。我不大適合做那種按部就班的、那種一杯清茶坐一天的工作,那種工作不太適合我,因為我對新奇的、新鮮的東西抱有好奇心,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從未減弱,而新聞這個行業是支撐我這份好奇心的一個重要平台。

第二,我對文字的熱愛仿佛是與生俱來的,而媒體總是和文字、和寫作有關,我是這樣熱愛寫作,在內心深處從未改變,即使現在我本人的寫作減少了,我看別人的寫作,看到別人寫出好的作品,我同樣為他們感到愉快,這是我的一個享受。別的行業很難給我提供一個每天和文字、文本、寫作打交道的平台。

第三,回顧20多年的職業生涯,通過新聞報道還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覺得這個職業有它的特殊的職業價值,是別的行業不能替代的那種價值。

二十七問:談談您對當前中國新聞媒體和媒體人的總體認識。

答:中國記者這個群體還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力量。中國媒體內部分很多種情況,有主流媒體,有市場化媒體,有財經媒體類分眾媒體,還有網絡媒體,它們構成了中國媒體的大合唱。大家的站位和角色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它們都在推動著中國社會往前走。

分眾媒體從知識結構這個角度來看是比較好的,特別是財經類媒體,非常專業,基本上全是碩士博士。對,好多都是碩士、博士、雙語這樣的一個知識結構的人。再一個有些財經類媒體運用大量的外腦,我覺得外腦用得非常好。相比之下,我認為大眾媒體從業者應該向好的分眾媒體從業者學習、看齊。

我認為大眾媒體更多的市民化、機關化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我們在知識社會,成為知識社會的精英階層,根本就不是什麼適應和了解的問題,你就應該是知識社會的中流砥柱之一,你應該和軟件開發的工程師是一樣的。那麼現在我們大眾媒體的從業者門檻過低,我們的新聞教育課程設置的結構應該迅速作出調整。讓那些有人文精神的人、讓那些適應知識社會的人成為我們大眾媒體新鮮的血液,這是最重要的。由於現在大眾媒體從業者知識結構的滯后,導致大量的新聞採訪不能走向深度,大量的深度新聞、專題新聞不能有效完成,大量的編輯部比較好的新聞理念不能實現,令人焦慮。

有一個現象,我們的採訪者經常仰視我們的採訪對象,理論上說我們應該平視他,當然從人格上說我們不能俯仰任何人。但是在某種意義上,在知識上甚至你應該與他平等交流才對。現在像粉絲採訪明星這種狀態,讓我經常感到非常傷自尊心、尷尬,這帶來了一個什麼后果呢?帶來的就是呈現在我們版面上的報道,還停留在一般的社會新聞水平,滿足於市民的一些小小趣味,使社會的那些優秀的群體、有素養的讀者不可能獲得滿足。對此我非常憤怒,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粗糙、低水平的報道讓受眾離你而去。

我現在深深地感到我們新聞人的知識分子化是個比較致命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加上網絡的沖擊,大眾媒體的前途何在?你不能領著一幫藍領再干著白領,甚至金領的事啊。這是根本不夠的。我這樣說並不是要貶低同行,絕無此意。其實責任不能完全歸咎於他們自身,而在於我們新聞人從業的門檻、有毛病的新聞教育,這些都使得記者不能適應知識型社會和網絡社會。這種現狀要加速改變,事實上我們也在做這樣的努力,我們通過全媒體建設,通過微博這樣一些部門的設置吸納一些80后、90后進入我們的媒體,在人力布局上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但是感覺這僅僅是個開始,步子還不夠快,看來需要一些大智慧大力度的行動,因為這是時代的迫切呼喚。

結 語

第四次傳播革命的到來,改變著傳統的新聞生產,再加上中國社會的多層面變遷,這些都在促使新聞生產的主體——記者對於自身角色進行多角度的再認知,本文重點從價值觀、主角意識、社會歸屬、職業精神和新聞生涯等五個方面,試圖展現出微時代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體制內資深媒體人的所思所感所悟。筆者以為,這些也許可以幫助讀者在“緊要關頭”①了解一些來自一線媒體人的思想脈動,而對於今天的民眾來說,這些媒體人的所思所感所悟,也許正是可以給予我們力量的源泉,也是希望之所在。

[本文為2010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中國新聞學60年(1949—2009)”及2012年度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微時代新聞媒體的角色與功能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0CXW005﹔2012GGJS-025]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新聞學博士)

注 釋:

①此處“緊要關頭”是借用,源自美國著名傳播學者羅伯特•W•麥克切斯克2007年底出版的《傳播革命——緊要關頭與媒體的未來》一書,本書提出的“緊要關頭”,一般具備以下特征的兩個或者三個:一是新的傳播技術革命摧毀了現存的制度﹔二是媒體體系的內容,特別是新聞業,其可信度逐漸下降或者被視為非法﹔三是出現主要的政治危機——嚴重的社會失衡——既存的秩序不再發生效應,出現重要的社會改革運動。參見:羅伯特•W•麥克切斯克.傳播革命.高金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12.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