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7】--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微時代記者角色之再審視——

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7】

趙智敏

2012年12月06日14:5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十三問:“我認識的人越少越好”算是您的名言了,您為何會這樣說?其實,大家通常會認為“記者應該是社會活動家”,要有豐富的人脈,您如何看?

答:我認識的人越少越好是基於兩點考慮,第一,我不愛喝酒,但是在我們中國社會環境當中,你要是不喝酒就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我為此非常煩惱,這是我個人的原因,但這不是主要的。當然,我從來沒有因為少喝酒而少交一些最知心的朋友。

最核心的原因是,作為一家報社的老總,我希望排除盡可能多的干擾,讓我帶著我的團隊在我們自己所堅持的理念上有一種純粹性,能相對干淨一些、相對超然一些。具體而言,我認識的人越少越好是說我不想和太多的和我的新聞源的關系過於密切的那些部門,重要的商家、廠家,那些所謂的人物建立聯系,因為我要監督他們。如果我和他們交往太多,我如何擺脫人情?威逼我不怕,利誘我也不怕,但是人情很難抗拒,誰沒有同學朋友啊?說這話也是由於教訓多多才出此“下策”的,因為同學關系、因為朋友關系,有一些好的新聞確實胎死腹中了。

認識的人越少越好,是基於現在社會環境的復雜而說的,我絕對不認為記者不該是社會活動家,恰恰相反,記者必須是社會活動家。但是一個老總某種意義上和記者有點差異,記者可以是社會活動家,但老總可以不是,我認為在中國可以不是。有時候,隻有不是“太活動”,才能堅持一點更多的獨立和自由的人格,你才能給自己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更大些,你才能少些顧忌,你才能稍稍走得更遠些。

十四問:現在,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新技術正在解構著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對傳統媒體和記者帶來巨大的壓力,作為社長,您是如何使自己的媒體和記者能緊跟技術變遷的腳步,而不被淘汰出局?

答:這個壓力我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充滿了印刷時代傳媒人的痛苦甚至是悲傷。但是我想,誰能抵擋歷史進步的潮流啊,我們媒體作為一個行業面對著整個時代發展的洪流其實是渺小的,你必須被時代裹挾著前進,如果不能主動就被動。

就是說微信、微博作為新的社會傳播方式正在成為時代傳播方式的主流,我認為傳統媒體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傳統媒體將會有大的分化和重要調整。即使傳統媒體還存在,但是它的受眾范圍也會大幅縮小。我覺得有這樣一種趨勢,網絡時代大眾媒體正在普遍成為分眾媒體和小眾媒體,將來有可能不再會有一個一呼百應的大眾媒體,網絡正在飛速地趕上來,並且呈現更大的覆蓋力,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所以,從長遠來看,傳統媒體必將順應著網絡時代的變遷而改變著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方式。

具體而言,我認為報紙、電視、廣播將來都有可能向小眾、窄眾進軍,其中社區可能是一個突破口,因為中國正在經歷一種單位人向社區人的轉化的大趨勢,從具體的生存來說,人可能越來越成為社區化生存,單位也會弱化。因此,大的社會人、公司人也正在成為社區人。此種情況下,人的社區化生存的需要和需求可能是傳統媒體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機會。因為網絡雖然有它的種種方便之處,比方說微博和微信實現了點對點,點對點連分眾也不是,比分眾走得還遠,這就是個性化,就是自媒體了。但是人並不永遠都是點對點,我們需要點對點,但是我們也要與社會有聯系。那麼我們現在獲得大的宏觀信息是不難的,隻要發生重要的國際國內新聞我們都會了解到的,但是我們的微觀環境、中觀環境和我們個體的聯系,從媒體對受眾滿足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微弱的,因而也是媒體下一步發展的一個方向和潛力。

對於傳統媒體而言,除了社區新聞是未來的一個發展可能外,再一個就是趣味了,用趣味分眾也是一個可能選擇。雜志現在開始辦得越來越好了,為什麼?因為一份好的雜志,作為一個趣味趨同者平台,它就能團結所有的同道者。一個服裝雜志就可能把所有這些追逐時尚的女性都聚集到一起,再和網站一配合就有黏性了。所以,傳統媒體將來有可能是小眾的和精致化的。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人群的分化,媒體必將走向分化。如果我們能把握住我們就還有一片新的天地﹔如果我們把握不好,我們就得出局。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