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微時代記者角色之再審視——

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3】

趙智敏

2012年12月06日14:5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四問:在您看來,今天要重建媒體的價值觀,困難在哪裡?可能性有多大?

答:我覺得,重建媒體價值觀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比較艱難的問題。它涉及的層面比較多。我覺得從社會層面來講,媒體價值觀的建立需要比較好的社會條件。我相信,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隨著中國不可逆轉的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媒體價值觀建立這個環境會逐漸變得寬鬆,充滿希望,應該看到這一點。

從哲學層面上講,媒體價值觀是社會價值觀、職業價值觀的一部分,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它不能孤立地完成,它是一棟大廈裡的一個子項目,它的建設取決於整個大廈的構建,即大環境。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談媒體價值觀的構建,否則會顯得抽象,所以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看,媒體價值觀重建的前景不是說空話,我看好它。以微博的發展為例,微博的發展勢不可擋,政府對它的管理實際上是有彈性的,是給了空間的。類似這種社交自媒體實際上預示著一些媒體的價值觀,這種進步是可以看到的,雖然它眼下可能是微弱的,但是它的影響力和成長性是有目共睹的。

媒體是文化事業的一部分,是一個文化行業,中國媒體價值觀的水平實際上折射著中國文化行業的一個狀態,是它的晴雨表,非常鮮明,中國文化走了多遠可能我們媒體也就走了多遠。從大的方面來說,媒體和文化行業之間是一個協調的呼應關系,你不能要求說別的地方都不發達,隻有媒體自身發達,這是不可能的。

不過我們也欣喜地看到,現在其他文化行業正在比較快速地往前探索。文學、藝術的開放度都在大幅增加,體現在影視、小說、網絡文學都在發展,包括出版,都有好的東西在陸續涌現﹔有些雜志辦得也比較好。我還注意到,一些網上論壇的活躍,都已經可以看出媒體價值觀的新質的出現。可以這樣說,在大的文化行業、人文領域都在趨向於自覺構建新的價值觀的過程中,大家都在前行的路上。

但是另一方面,就媒體自身來說,不能消極地認為歷史條件不具備或者說大的文化行業本身沒有一個大的發展,就可以什麼也不干。每一個具體的媒體人是可以自立自為的,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情,需要所有的社會歷史條件都按部就班地到齊了,才開始辦。好多事情都是在歷史條件半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樣一種情況下就開始的,這就是人類的命運,新聞人也一樣。

在媒體陣營裡,已經有人走在前面了,但是就一般的狀況來說,大眾媒體做得是滯后的,但是並非不可以有所作為。如果你不能整體上做,你可以部分做﹔如果你不能從機構上做,你可以從人才構建的角度來做。困難永遠是存在的,但並不意味著什麼事都不可以做。做什麼沒有困難呢,更何況構建人的價值觀這樣龐大復雜的工程?

如何做,我覺得最終得落實到具體的媒體人,不管你是編輯還是記者,不管你是總編輯還是部主任,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對自身建設的意識,就能帶動職業狀況的整體改善。現在這種勢頭可能是不鮮明的,但它是最基礎的,一旦積累得好,對整個社會的文明發展進程是有益的,前途不可限量。我們不可能下一道命令,也不可能出一部教科書,說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干媒體重建工程,不是的,這是一個軟件工程,是一個軟實力的構建過程,最終是人的自我建設和優秀媒體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彼此激勵。

最近政治家也要求傳統媒體向網絡媒體進軍,就是說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一種價值觀建設的成功,作為一種現實,都是被逐漸接受了的,它是一個越來越壯大的存在。可以說,空間是有的,體制內的媒體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可能隨心所欲,但如果你能在給定的環境中把事情做得出色,那才叫功力呢。沒有限制的自由不叫自由,自由是在限制中顯現的,所以不要把這種限制做消極的理解,我認為隻有在這些限制之下,自由才顯得更有價值。

價值觀更多的是個人自己的事兒,取決於個人的覺悟程度。我們不要太著急,慢慢來吧。既然我們的生活是由幾千年發展而來的,我們也是文化民族的一部分,想快沒有辦法,也快不了。最近,一位當代名流在網絡上說:“走彎路是自然界的常態,而走直路是一種非常態。因為河流在前進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障礙,有些障礙是無法逾越的,所以隻有取彎路,因而讓它避開了障礙,最終抵達了遙遠的大海。”這段話對人是有激勵的,媒體人的價值觀及其建設,就是一條小河奔向大海的過程吧。

五問:您曾經談到“媒體人最大的價值觀,應該堅持公平正義。在做新聞報道時,堅持公平和正義,是我們媒體公信力的真正基礎。公眾對於公共事務有四項權利: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隻要我們媒體滿足老百姓的這四項權利,我們就可以做合格的媒體人”。其實,在現實的媒體運作中,大家會覺得您談到的這些只是理論,操作起來很難,是這樣嗎?

答:當然是這樣的,實際上不單是中國的媒體,其實所有的媒體——國內外的媒體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答這些問題。你是否滿足了社會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對於這四項權利的滿足程度就是衡量一個媒體是否成功、是否更有價值的一個根本的標准。實現的程度越大,這家媒體的影響力就越大,公信力就越強,品牌價值就越高﹔實現的程度小,這家媒體的公信力就會比較弱。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開放化和全球化,對於這四項權利的滿足,如果說過去是模糊的,那麼現在變得越來越清晰,我相信也會越來越成為媒體人的一種自覺選擇。

這四項權利把公平和正義這種看似抽象的理念、這種學理上的訴求,在政治生活中和社會生活中具體化了,對於媒體人來說可以操作了。大家經常會說操作起來其實很難,我倒以為正因為操作起來困難,它才有價值。如果不難,還要我們干什麼呢?

是不是說媒體能完全實現民眾對於這四項權利的滿足?其實,任何媒體都不可能真正完成這樣一個目標。這是一個標准,這是一個目標,這是一份理想,這是一個不能徹底窮盡的過程。隻要媒體存在,隻要社會存在,媒體滿足這四項權利的功能就會一直存在。我以為,因為媒體之間對這四項權利的滿足程度不同,才見出媒體層次的差異、媒體質量的差異。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媒體來說,如果你把對這四項權利的實現和滿足當作你的使命的話,你就會變得非常自覺、非常清晰。我們會始終知道每一篇報道發表的時候對這四項權利的某一項權利的滿足程度還差多少,始終是清晰的,沒有什麼問題。

媒體操作的難度反映了我們社會問題的復雜性,是社會生活復雜性的一個表現,因為媒體是社會的一部分,有時候媒體很難超越社會發展階段,所以媒體與社會的博弈過程體現為艱難,這正是我們付諸努力的原因。我們從來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但是我們有煩惱和種種困擾,這是正常的。由於職業責任感和社會利益方的沖突,我們將經受種種考驗。在這些考驗的過程當中就慢慢看出了媒體的品德、品質,於是媒體之間的分野就漸漸地出來了。這個並不是在談論一個理念,這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有的媒體認為操作這個事情很困難,是因為它沒有自覺,它實際上是在這樣做但是不夠這麼自覺。

隨著社會開放度的擴大和社會整體文明的進步,這個艱難的過程會有所減緩或者說弱化,但是不會窮盡。公平和正義的問題是人類追求的永恆主題,在此之下,這個具體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具體問題又出現了,這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文明由此得以向前演進。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