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6】--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微時代記者角色之再審視——

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6】

趙智敏

2012年12月06日14:5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社會歸屬之認定

十一問:《財新》雜志的主編王爍曾在網絡空間有如此看法:“新聞工作者不是高層人,當然也不是最底層人,我們沒有固定的位置,我們在所謂高中底層間隨機游走,新聞在哪裡發生,我們就跑到哪裡去。所以新聞工作者跟你們有所不同,我們作為社會人,當然也在五行中,但作為工作者,此身應在三界外。”這段話在一定意義上傳達了新聞人對自身冷靜理性的專業瞭望者身份的認知,您如何理解?

答:我不贊成用等級觀念來界定媒體人的社會地位,等級觀念未必科學,媒體是個龐大的群體和集合性的概念,在不同層級有不同層級的媒體,所以很難一概而論。對於中國來說,媒體多,不同媒體人所處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媒體的社會地位不一樣,其記者的身份也不同。

如果你界定為高層、中層或底層的話,就會有太多的等級觀念妨礙某些更重要的認知。假定我們處於中層,如果你不能影響上層又對底層沒有價值,你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對層級的過多關注,可能會遮蔽我們對自身角色基本屬性的某種清晰理解,例如人文關懷。如果我們淡化、弱化社會等級觀念,而強化人文精神,可能會對我們這一行業和廣大的社會更有意義。

實際上強化媒體人屬於知識分子群體這種意識,或許才是當務之急。有媒體人如果認為自己是高層,我覺得是挺荒誕的事情﹔如果認為自己很下層,那他就是自輕自賤,毫無出息。媒體應該是知識分子化的行業,媒體人是應該有人文情懷的一群人。在現實中,其知識氣息卻如此稀薄,這正是要加以正視的大問題。

媒體具有文化屬性,最核心的特征是什麼呢?我認為有兩條:1.人文精神,應接續下來。因為承擔了傳播的任務,傳播什麼不傳播什麼應該是非常明確的。我們傳承著文明,這是知識分子應該強調的第一使命,所以我談價值觀也是這個含義,中國的新聞讓人感覺平庸,原因之一是沒有人文精神,我覺得媒體人是應該有所擔當的吧。2.知識結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知識結構。因為現在是知識經濟社會,我強烈地感到,在大眾媒體從業者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滯后於時代要求的。這不但嚴重影響了其個人的發展,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媒體潛能的發揮。十二問:您在2008年6月擔任生活報社社長后,提出並實施了“辦有主張報紙,做有魅力新聞”的辦報理念,“有主張報紙”中的“主張”是什麼內涵?基於什麼立場?此中的“有主張報紙”是否有違媒體人應具有的冷靜與理性的專業意識?

答:什麼是有魅力的新聞呢?魅力來自對平庸的拒絕,來自對庸常的拒絕,來自對大路貨的拒絕。有魅力的新聞其實是一個過程中的結果,當你的新聞有主張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好的新聞、好的評論就是一個好的思想,思想可以是美的。好的新聞、好的評論由於具有穿透力,給人們帶來震撼、啟迪或者讓人感到解渴,你這張報紙就是有魅力的。所以我說要辦有主張的報紙,做有魅力的新聞。

別人問我我的主張是什麼,有主張的報紙究竟是什麼含義,基於什麼立場,這離不開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離不開對大家普遍關心的真相的追逐和探索,離不開對真理的無限接近。這就是我所解釋的主張。基於此,我們的報道不會離開人類公理的立場,事實上,任何一次失敗的報道都是偏離了人類的公理立場和人心,當遇到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就努力要往回拉,當別人都偏離的時候我要往回拉,這就是我的主張。從這個角度講,這恰恰體現了我們媒體人應具有的冷靜與理性的專業意識。

之所以提出報紙要有主張,新聞要有魅力,第一個原因是基於媒體競爭的現實說的。當前媒體的同質化傾向嚴重,打開電視、打開廣播、翻開報紙、登上網絡,你會發現大量的新聞是同質化的,隻有個別新聞可能具有某種獨家性,網絡特殊性在於對各地傳統媒體信息的集納,所以網絡很少有獨家新聞,但是對於傳統媒體來說,我認為這種千人一面在網絡時代已經令社會感到普遍厭倦了。

第二個原因是基於網絡時代媒體人認知上的誤區,即認為時代已經進入信息海洋的時代,任何一家媒體想要做獨家新聞和原創新聞已經不可能了,要做就隻能做整合、整合,再整合。此言差矣,大錯特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任何無論多麼海量的新聞都是有源頭的,它都有一個最初的發布者,那個最初的發布者做的就是原創新聞。隻不過從接受者的角度來說,你感覺是海量的,但是從生產者角度來說,它是一條一條生產出來的。如果一家媒體簡單地站在受眾立場上認為是海量新聞扑面而來,你不能作為了,你就失去了做媒體的資格。任何一家媒體如果不做獨家新聞和原創新聞,它就不該是媒體。一個媒體存在的理由本身就意味著它要有獨家新聞和原創新聞。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