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精神之張揚
十八問:您曾說過,“媒體人不是為了傳遞信息而傳遞信息。說媒體是傳遞信息的行業,這是不錯的,信息的自由流動是一切自由的基礎。但是信息對媒體人來說,我認為我們的理解應該更高一些。媒體是通過發掘信息、公布信息來影響社會的。通過信息的傳遞,來傳遞我們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來推動社會和文明的進步,這是媒體傳遞信息的落腳點和責任所在”。這段話是不是您所認知的新聞職業精神之所在?如果是,為何?不是,為何?
答:是的,這是我認可的。如果媒體隻傳遞信息,那我們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現在通信很發達,傳播信息是移動聯通都能做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傳遞有價值的信息,通過新聞影響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這是我們的落腳點。為什麼強調這個呢?也是想說媒體人要強化自身的角色意識和角色擔當,你的社會職責和社會分工是什麼,你就是通過讓信息獲得更大范圍的流動,來為這個社會的文明注入鮮活的因子,為社會軟硬件的進步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和動力。
十九問:今天,更多的人在談論記者的責任和良知。在您看來,記者的報道該對誰負責?您認為記者的良知是源於新聞專業主義的職業要求,還是源於文人悲天憫人的情懷?
答:記者的報道對公平正義負責,我認為這是我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記者的良知既源於新聞專業主義的職業要求,也源於悲天憫人的情懷。悲天憫人的情懷說的是精神,專業主義說的是職業素養、職業律令,二者不可或缺。新聞專業主義背后是要有精神的,精神是要在操作層面上體現出來的,所以要有新聞專業主義,這個沒有矛盾。
二十問:新聞專業主義的職業要求和悲天憫人的情懷發生沖突時,應以何為准繩?為什麼?您提出的“做有魅力的新聞”在業界知名度很高,這個“魅力”指什麼?是更接近於真相還是別的什麼?
答:做有魅力的新聞,這個不可能發生沖突吧。當然,如果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職業要求發生沖突時,我認為悲天憫人是第一位的。因為你首先是一個人,然后你才是個職業人。所以對人的倫理要求、道德要求要有某種先天性,是元問題。遇到一個人倒下了,需要你去拯救的時候,你是馬上拍下片子發給自己的媒體還是先去救人,那顯然是先救人,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他為了新聞所謂的時效性,為了搶新聞而把做人的事丟掉了,那我們就失去了新聞的根基。所以這一點如果發生沖突的話,我認為還是道德優先,職業第二。
做有魅力的新聞,第一個原因在於,我覺得我是在強調新聞美學這個經常被忽略的概念,新聞寫作是一種文本寫作,如果做得好它應該是作品,大家說新聞是產品,我認為新聞應該是作品。最好的新聞作品應該是經典,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專業角度來說,如果對於新聞作品的美學意識缺乏的話,我認為我們的寫作文風其實是不大好的。我覺得,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過於板結,基於此我深深感到,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上、在追求新聞真實的基礎上,新聞報道文本應有對於新聞美學的追求。因為好的文本是更加有利於傳播的。一篇好的優秀報道有時候像電影一樣,是非常美的,我們看普利策新聞獎的大獎作品,它們中的許多的確堪稱經典。
所以我強調新聞有魅力,是從這些角度考慮的,也就是說新聞本身可以成為好的作品,有利於更好地傳播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如果行文很差,必行之不遠。
新聞所承載的思想、言論和思考本身可以是美的。不僅僅說的是版式和標題制作這些形式元素,當然更要包括這些深層次的東西,最終,有魅力的新聞對於我們塑造一個文明的公民,都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魅力的新聞作品在精神上不可阻擋,散發著思想的美好的氣息。
二十一問:您曾說過“我堅信新聞報道能改變這個社會”,您所說的“改變這個社會”是改變什麼?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記者和民眾屢屢追問的新聞報道最后不了了之,如何解釋?
答:責任太重大了,但是我說的改變呢,不是外在的一些改變,不是看得見的有形的硬件的改變,某些時候歷史時刻硬件的改變也是可能的。但是就常規的新聞報道來說,我說的改變社會,首先就是通過我們的報道來影響世道人心,就這一點來說是有作用的。因為,人的日常生活環境的重要要素是由新聞構成的,大家每天通過新聞獲得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新聞創造了人們的生活環境。你早上醒來睜開眼,無論是上網也好,打開電視也好,聽廣播也好,看報紙也好,你都是把它作為一個生活環境來對待。作為社會環境中的一個要素,人們是通過新聞報道產生對社會生活的感性和感知,所以說,新聞報道會影響人心,影響這個世道,進而改變社會,當然這個過程是復雜而漫長的。
為什麼說過程是復雜而漫長的呢?第一,新聞本身作為一種思想和文化的存在,它將和文學、藝術、哲學、出版一樣對社會有改變的作用,這個作用是一種內在的改變。第二,不排除在某個將來重大的歷史時刻,新聞會發揮重要作用,一定意義上也能改變社會。但是它是通過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影響來實現的。
為什麼記者和民眾屢屢追問的報道有些最后卻不了了之,該如何解釋?你的意思是報道沒能發完又能改變什麼呢?不對,改變了,你的心態不一樣了,社會心態、社會心理、文化氛圍都在悄悄地改變,它是一種積蓄,正能量的積蓄。不了了之也是一種影響,發出的報道最后可能沒有完全發完,你也不能說它的社會意義就沒有了,或者失敗了,我不這麼看。我認為我們還是做了我們該做的事,當由於外在的力量使它沒有成為可持續的時候,無論媒體還是社會都會更加強烈地感到我們這個社會進步的必要性,難道這不是它的重要意義嗎?我認為是的。不要認為夭折了的報道就沒有作用,我認為同樣有正能量。例如對地方發生的某些產生了全國性影響的新聞事件,地方媒體、中央級媒體和網絡聲音有著種種不同,但是社會受眾從這種對比當中,能夠感覺到社會問題的存在,從而引發普遍的關注,這依然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