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微時代記者角色之再審視——

訪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

趙智敏

2012年12月06日14:5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緣起:建立在主體性認知基礎上的記者角色分析一直是一個重要話題。媒體角色的定位既源於特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也受制於一定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民眾的認知水平。新聞媒體的角色與為之服務的記者角色息息相通。對於中國來說,不同發展時期媒體的角色定位並不完全相同。60多年來,中國新聞媒體的角色從單一走向了多元:既充當喉舌,承擔宣傳使命,又在市場經濟展開后充當著市場主體。為充當好市場主體角色,多年來,新聞傳媒恢復了諸多原初功能:信息傳播、知識啟蒙、文化傳承、利潤回報、輿論監督等,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於記者角色的認知也在不斷演化。

今天,中國已進入名副其實的微時代。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達5.38億,其中手機網民3.88億。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顯示,微博用戶數已趨近中國網民數,其中19歲及以上國內網民中,微博用戶佔88.81%﹔近七成用戶擁有唯一賬號,用戶規模趨向穩定﹔高頻率訪問微博用戶佔據主流﹔瀏覽轉發及發布微博是用戶的基本操作,收看視頻、聊天、參與商業促銷活動已成為用戶新的興趣點”。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已邁進迅速成長的微時代。

微時代的到來,使得每位民眾都擁有了流動自媒體平台,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信息,人人都成了自媒體的主人。可以看出,在微時代新傳播特征的基礎上,傳統媒體對主流新聞和輿論話語權的把握能力正在弱化,過去“沉默的大多數”開始成為話題的制造者、參與者、引領者。

可以這樣說,微時代的到來再加上中國社會基礎所呈現出的種種新狀態,使新聞媒體的傳統功能正在受到沖擊,並時時以矛盾的形式呈現:信息傳播的快速與遲滯﹔信息傳播的反控制與控制﹔媒體責任的履行與逃遁﹔話語權的堅守與遺棄﹔輿論引導的施行與失效﹔真相的披露與掩蓋,信息滿足度之於受眾的豐富與匱乏﹔新聞傳媒既有價值體系之撼動與重建﹔意見流動市場之形成與扼制,批判意識的堅持與缺失……總之,微博傳播出的中國圖景與傳統新聞媒體鏡像的中國圖景產生了大分裂,促使青睞受眾擁有量的傳統媒體產生此種欲求:對微時代自身的主體性之再審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欲求與既往國家意志所要求的媒體表達往往產生緊張關系,緊張關系常常通過記者新聞工作中的角色體驗得以投射。

微時代促成民眾參與和圍觀意識的成長,微傳播主體傳播出的中國圖景與傳統新聞媒體鏡像的圖景所產生的大分裂,倒逼新聞媒體不得不對自身角色再思考,也促使記者對自身角色再審視。這裡,筆者約請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生活報社社長包臨軒,就以上問題進行深入對話,以期幫助讀者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貌之效果。

包臨軒,現任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助理、生活報社社長。1984年7月畢業於吉林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獲哲學學士學位。獲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

20多年來,包臨軒一直在新聞這條戰線上默默地奉獻著,他視新聞為生命,不計個人得失,不畏生死榮辱。如今,在他帶領下的生活報,已成地方傳媒翹楚,領風氣之先,成為全省都市報媒體的風向標。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