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手機作為人際語音傳播終端時期
手機在與移動尋呼機競爭的初期,因為高昂的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不得不放棄手機而選擇尋呼機。手機普及率的上升,原因之一是手機價格的下降﹔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在彌補了無線尋呼機存在的種種技術缺陷的基礎上,滿足了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個人進行通信的願望。
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受大自然蜂巢結構的啟迪,人們創造性地發明了各種蜂窩結構技術和產品,形成了以頻分多址技術(FDMA)為基礎的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完成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是基於模擬的傳輸,主要基於蜂窩結構組網,直接使用模擬語音調制技術,傳輸速率約2.4 kb/s,不同國家採用不同的工作系統。[4]
與此同時,微電子技術得到長足發展,這使得通信設備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除此之外,微處理器技術日趨成熟,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大型通信網的管理與控制提供了技術手段。
移動通信技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為人與人之間准確、快速、便捷的溝通提供了可能。移動通信的應用主要是電話語音傳播,手機在這一一段時間裡僅僅是單一的人際語音傳播的終端設備。
2.3.手機逐漸向媒介終端過渡時期
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移動通信系統進入了成熟時期,手機逐漸由人際語音傳播終端向媒介終端過渡。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並完成於20世紀90年代末,1992年第一個GSM網絡開始商用。2G是基於數字的傳輸的,並且有多種不同的標准,典型的GSM數據傳輸速率為9.6 kb/s,最高可達64kb/s。成熟的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如第2代數字移動通信技術GSM對早期模擬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替代,讓人們享受更高質量的移動通話服務時,還可以依據個人需求選擇增值業務和低速數據業務。
第2代數字移動通信技術出現后,移動通信除可以更好的完成人際語音傳播的功能,其數據傳輸能力被逐漸廣泛地應用起來。例如,早期的彩鈴,鈴聲、圖片下載等數據傳播業務,以及之后的以短信和彩信為載體的手機報等等通信增值業務。但是,移動通信網絡和終端設備數據傳輸帶寬較小,使手機數據傳輸和接收能力較弱,進而不能完全地展現其傳播能力。
不論如何,手機開展的數據傳播業務,仍然可被看做是作為人際語音傳播終端的手機逐漸向媒介終端過渡的重要開端。
第2.5代移動通信系統(2.5G)是2G向3G發展過程中的中間過渡,它是2G的擴展和加強。通用無線分組業務(GPRS)是GSM的擴展,於2000年開始運行,是一種數據業務,它能夠使移動設備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及圖片信息。GPRS的常用速度為115kb/s,通過使用增強數據率的GSM(EDGE)最大速率可達384 kb/s。該技術在向客戶提供基本通話、多種增值業務和高速數據業務的同時,可以同時實現通話和上網。
移動通信技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不再滿足於提供快速便捷的語音通信,為了迎合受眾的需要,開始為用戶提供數據傳輸、上網等業務。這一時期,可以視為手機逐漸向媒介終端過渡的時期。
2.4.手機:“第五媒體”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信息傳輸使用寬帶碼分多址(WCDMA)並能得到384 kb/s到2048 kb/s的傳輸速率,而且能夠提供多種寬帶業務。其主要特點是無縫全球漫游、高速率、高頻譜利用率、高服務質量、低成本和高保密性等,可真正實現個人移動通信的理想境界。2009年1月7日,中國的三家移動運營商分別獲得了3G牌照,我國移動通信用戶已開始享受到豐富的3G服務。[5]簡單地說,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實際上就是一個寬帶的無線網絡,而啟動這個無線寬帶網絡的意義在於,它可以為用戶在手機上隨時隨地實施各種新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平台。
與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相適應,手機的綜合數據處理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第三代手機在無線通信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支持下,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移動通信“第五媒介”的概念被提出來,社會開始認可移動通信的傳播媒介地位,手機自然從單純的通訊終端演變為通信-媒介終端,被稱作“第五媒體”。[5]
從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人類所使用的媒介和所處的媒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這種變化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人類的生活方式向媒介不斷提出變革的需求。手機從通信終端向通信-媒介終端的轉型,其背后根本的推力是人類交流需求和信息需求的不斷增長。手機作為一種新的媒介終端,它的媒體屬性絕大部分體現在其與傳統媒介的互動融合,例如手機報紙,手機廣播和手機電視等等。我們可以將這類融合產物看作移動通信媒介終端與傳統媒介終端的融合,也屬於終端融合的一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