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結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讓手機由單純的通訊信終端,演變為通信-媒介終端,“第五媒體”的名稱由此而來。與互聯網相連並能夠承載大數據傳輸的移動通信網絡,為性能逐漸完善的手機與傳統媒介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手機報紙,手機雜志,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等等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實例,讓手機的媒體性質日益凸顯。
手機由移動通話終端過渡成為媒介終端,以及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都並非媒介融合的終點。在移動通信網絡的繼續發展的背景條件下,手機與個人計算機之間的個人媒介終端融合才正要開始。
3.個人媒介終端的融合
個人計算機的體積正朝著微型化、便攜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體積天生就相對嬌小的手機則在朝智能化、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這兩種趨勢顯示出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手機與筆記本電腦正在逐漸成為直接的競爭產品,兩者共同向微型而智能,便攜而多功能的平衡點靠攏,最終形成個人媒介終端的融合。
3.1.手機向個人計算機融合
依賴於手機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的發展,曾經個人計算機才可以完成的工作,現如今手機也可能完成。以手機的處理器發展為例,與個人計算機的CPU 演進速度一樣,手機終端的處理器數據處理能力也一直處於高速發展中,從單核到雙核,又到四核。此外,手機終端的顯示屏技術、電池技術也在迅速發展。各種技術的發展使得終端的整體系統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為在終端上實現多媒體應用創造了硬件條件。
支持Wi-Fi功能的手機也可以看作是手機向個人計算機靠攏的實例。WLAN是一種無線通信標准,現在已經成為了移動電腦的標准配置。隻要在有熱點覆蓋的地區就可以以最高達11Mb/s的速率上網。在移動通信網絡還不足以賦予手機像個人計算機一樣輕鬆接入互聯網的能力,讓手機的持有者可以與個人計算機的持有者一樣享受網絡上的海量信息和各種網絡服務的情況下,自2004年支持Wi-Fi的手機面市以來,Wi-Fi手機也逐漸成為了當今智能手機的標准配置。[6]
3.2.個人計算機向手機融合
作為個人媒介終端,個人計算機與手機相比,其優勢是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接入互聯網的能力。在面對移動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和手機終端性能不斷提升的攻勢下,個人計算機也呈現出向手機融合的趨勢。
在手機終端的整體系統能力快速提升的情況下,個人計算機在這方面的優勢不再明顯。尤其對於大部分隻運用個人計算機運行簡單的應用程序的人來說,個人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能力優勢就更加弱化了。於是個人計算機找到了“便捷性”這一突破口,盡可能地將計算機做得更加輕薄,便於攜帶。這種趨勢的最典型產物就是平板電腦的出現。
平板電腦的尺寸和重量都介於手機和個人計算機之間,和手機相比,雖然便攜性稍顯遜色,但因為兼顧了個人計算機擁有的種種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魚與熊掌欲兼得”的心理。
4.總結與補充
4.1.市場需求是推動移動通信技術及其終端產品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因
縱觀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和手機終端的性質演變,受眾對即時交流的需要,對信息的渴求是移動移動通信技術及其終端產品不斷革新的根本動力。
受眾的需求首先反映到對移動通信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受眾不滿足於BP機的通信模式和通信質量,於是更加高級的移動通信網絡和移動通信終端將之取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對終端產品的性能提出新的要求,終端產品的硬件軟件技術隨之不斷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例如,可以承載小流量、低速率數據傳輸業務和簡單增值服務的2G網絡的出現,淘汰了一批無法進行此類操作的手機,更為高級的手機終端被研發出來。
正如網絡媒體的發展有賴於其終端個人計算機的普及,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也部分地源自於手機的普及。推而廣之,受眾的需求不僅僅推動了移動通信技術和移動通信終端的革新,受眾的需求是一切媒介變革和傳播技術提升的根本動因。
4.2.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是手機由人際語音傳播終端向媒介終端過渡的直接原因
第2代數字移動通信技術讓人們享受更高質量的移動通話服務時,還可以依據個人需求選擇增值業務和低速數據業務﹔第2.5代移動通信系統作為2G的擴展和加強,在向客戶提供基本通話、多種增值業務和高速數據業務的同時,可以同時實現通話和上網。移動通信除可以更好的完成人際語音傳播的功能,其數據傳輸能力被逐漸廣泛地應用起來。手機逐漸由人際語音傳播終端向媒介終端過渡。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是手機由人際語音傳播終端向媒介終端過渡的直接原因。
4.3.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是手機媒體與個人計算機融合的必要條件
移動通信技術的成熟與否決定著個人媒介終端融合的成功與否,實現手機媒體與個人計算機的融合,必須依賴於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完善。因為要保証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與任何個人進行通信,還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接入互聯網並進行大數據傳輸,享受互聯網的種種服務,都有賴於移動通信技術。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是手機媒體與個人計算機融合的必要條件。
4.4.個人媒介終端融合的趨勢
媒介終端融合的實現過程,可以看作一個矛盾調和的過程。在移動通信技術尚不發達的時期,個人計算機的強大計算功能和接入互聯網能力,與手機的便攜性就是一組矛盾。為調和這種矛盾,就要有一種個人媒體終端能夠在具有內容兼容性同時擁有使用的便捷性。
如今,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一類外觀和尺寸上近似於平板電腦,但卻兼具了打電話、發短信等通信功能的移動終端。雖然這類移動終端存在諸如接聽電話不方便的缺陷,但仍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個人媒介終端最終融合形態應該是汲取了各類個人媒介終端所長的產物。
然而,終端的融合不僅僅是設備的融合還包含有服務的融合和標准的融合。終端服務的融合既包括了以終端設備實體為載體的服務的融合,也包括了以在線方式這一虛擬終端為平台的服務的融合。終端融合的關鍵在於標准的統一,各類終端之間的數據交換和兼容性問題是融合的關鍵。在融合的初期,各種標准必然會帶來競爭,內容提供商、網絡運營商、終端設備生產商,以及各類技術聯盟都將展開標准的爭奪,目前的各類標准之間的沖突將阻礙融合的進程。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菲.媒介大融合——數字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融合論.[M].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5
[2]鮑立泉.數字傳播技術發展與媒介技術演進[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傳播系,2010
[3]吳原,孫大有.無線尋呼機原理與實現[J].東南大學學報,1993.5.
[4]彭小平.淺析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J].通信技術,2007年第6期
[5]鐘偉.21世紀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模式研究[J].通信技術,2008年第10期
[6]庾志成.移動通信終端在融合中發展[J].移動通信,200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