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移動通信技術對終端融合的影響--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移動通信技術對終端融合的影響

——手機終端的演變與個人媒介終端的融合

周古月

2013年04月12日13:2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技術創新從古到今都是媒介變革的根本推動力,傳播技術的創新對媒介融合的推動作用同樣也毋庸質疑。筆者著眼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手機媒體,試圖通過對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歷程的梳理,探尋該技術的發展是如何讓手機由人際語音傳播終端向媒介終端的過渡,並促進了媒介融合中的終端融合。

【關鍵詞】移動通信 手機 媒介融合 終端融合

【正文】

1.引言

從語言的形成到文字的創造,從印刷術的發明到電話的普及,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把媒介推進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中,技術創新從古到今都是媒介變革的根本推動力。隨著科技的進步,媒介的變革似乎不再僅限於從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直到手機的傳播載體革新,更表現為不同媒介之間的融合趨勢,即“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1.1.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電子雜志、博客新聞等等﹔而廣義的“媒介融合”則范圍廣闊,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1]一般來說媒介融合主要有內容融合、網絡融合和終端融合三種形態。

最早提出“媒介融合”概念的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他所認為的媒介融合是“過去不同媒體所提供的服務,如今可由一個媒體提供﹔過去一種媒體所提供的服務,如今可由不同的媒體提供。”他對媒介融合的闡釋,反映了人們關於媒介融合最初的想象: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終端融合在一起。

1.2.終端融合

終端融合即所謂3C融合,主要體現了硬件的產品端,包括電信、計算機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三合一。具體是指利用數字信息技術,通過某種協議,使電腦、通信和消費電子產品三者之間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但終端融合又不僅僅是設備的融合,它還包含服務的融合以及標准的融合。[1] 終端融合為受眾提供了控制時間和空間自由的可能性,顛覆了大眾傳播時代的為時間和空間所限制的被動信息接收方式,而且沒有增加獲取信息的復雜性,還帶來更便捷更低廉的終端信息消費方式。

1.3.行文思路

筆者著眼移動網絡媒體的代表手機媒體,試圖通過對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歷程的梳理,探尋該技術的發展是如何讓手機完成由人際語音傳播終端向媒介終端的過渡,並最終促進了媒介融合中的終端融合。

2.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背景下的手機終端演變

我們習慣於按照技術更迭,將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階段分為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1G),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和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等等多個階段。鑒於本文研究領域的特殊性,筆者將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移動通信終端的發展相結合,按照新的標准對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劃分。

2.1.無線尋呼機時期

無線尋呼機的學名為“無線尋呼系統接收機”,是無線電尋呼系統中用戶接收設備的簡稱,俗稱BB機,BP機,CALL機,是早期移動通信工具的代表。尋呼機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制的Ballcall傳呼接收機,雖然它只是一種試驗樣機,並未投入使用,但這台樣機奠定了日后尋呼機發展的基礎。1952年,貝爾公司試制成功Bellboy(帶鈴的仆人)呼叫系統,經過6年的試用改進,1958年正式開放尋呼業務。[2]

技術的革新使得無線尋呼機擁有了更小的體積和更低的價格,這些優勢使無線尋呼機得以迅速普及。我國於1982年開始在上海試辦尋呼系統,到1997年8月,用戶總數達到3000萬戶,僅次於美國。[3]

到了二十一世紀,進入數字時代后,隨著手機的業務門檻下降, 加上尋呼機自身存在的諸如漫游問題等技術缺陷,尋呼業務在世界范圍內瞬間萎縮。尋呼業雖然也在頹勢中嘗試著向股票、警備等專業化服務轉型, 可終究還是改變不了“一葉知秋”的命運。[4]如今,隻有極少數專業領域還在使用尋呼業務。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