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媒介形態與傳播技術的出現,正在改變著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和習慣,對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形式也帶來挑戰。新聞傳播是傳統媒體第一責任,也是賴於生存的根基,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新聞運作該如何順應潮流,正視目前存在的普遍問題和困惑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本文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指出了傳統媒體在新的媒體環境下,新聞運作中普遍遭遇的問題和矛盾,對傳統媒體的新聞運作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媒體環境﹔問題﹔矛盾
科技的進步除了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選擇外,也打破了傳統的媒體格局,新媒體正逐步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信息源。
新的媒介形態與傳播技術的出現,正在改變著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和習慣,對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形式也帶來挑戰。
進入21世紀,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和各種新媒體的日益壯大發展,已對傳統媒體形成了持續和強烈的沖擊,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話語權也受到嚴峻考驗。新聞傳播是傳統媒體第一責任,也是賴於生存的根基,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新聞運作該如何順應潮流,正是目前存在的普遍問題和困惑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目前,傳統媒體在新聞運作中普遍遭遇的矛盾:
一、新聞消費習慣改變與傳統新聞理念的矛盾
信息傳播手段的變化必然帶來接受方式的改變,讀報看電視聽廣播,這是過去人們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徑,如果把新聞信息看為一種產品的話,那麼它的消費方式就是買報紙雜志或在特定的時間、區域看電視聽廣播。然而,當互聯網迅猛發展起來之后,這一切開始悄然發生了變化。“美國著名的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網絡新聞比報紙在美國更受人歡迎。最受歡迎的新聞形式首先是社區新聞和全國性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接下來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互聯網上登載的新聞……調查顯示美國人的獲取新聞的習慣已經發生了變化[1]。
在中國也出現同樣的情況。新的傳播載體有它自身的傳播特點,它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迎合了人們某種心理需求。就微博而言,140字的限制,短平快﹔不求深入,隻求大概﹔不求過程,隻求結果。這與社會浮躁心理的契合度極高。新聞也成為一種快速的消費品,像隻為趕時間填飽肚子的快餐,不求精致。
喜歡從微博上獲取新聞信息的年輕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趨同性,在眼下信息過剩的時代,新聞信息的大小、重要與否其實跟自己沒什麼關系,他們關心的往往是自己關注的人都在關心什麼新聞信息,這才是最重要的、與自己有關系的。他們只是通過別人的關注,借助別人的眼光來篩選新聞,這當然也是有效率最省力的方法。
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載體,它的信息傳播主要以個體為單位,所以,有一種說法叫:“人人都是新聞的發布者和接收者”。與專業媒體的新聞產品其實存在很大的區別。
專業媒體有新聞的專業性要求,也有新聞傳播的價值預期判斷和理念的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到新華社調研就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理念,用心走基層,用情寫群眾,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把火熱實踐作為報道的主題,把普通百姓作為報道的主角,真正做到為人民採寫、為時代放歌。要堅持不懈地改進文風,寫短文、講實話、發有用的報道,以文風的有效改進,促進新聞報道水平的提高。[2]”
可是,當許多受眾都習慣了隻接受140字的簡短信息之后,專業媒體的專業報道往往變成轉發者斷章取義的資料來源,變成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第一手材料。這是目前傳統媒體面臨的最大困惑之一。我們會奇怪地發現,在微博微信中,往往被廣泛傳播的新聞信息,基本上都是語焉不詳的。新聞的要素,即五W+H都是殘缺不全(What何事? Who何人?When何時?Where何地?Why何故?How怎麼樣?),但就是這樣的產品卻依然會大受關注,被廣為轉發。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如何適應受眾新的消費特點,是個待解的課題。“寫短文、講實話、發有用的報道”或許是不二的選擇。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