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至今,我國各地新農村建設火熱展開,這不僅給“三農”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同時也給媒體提供了一個大展拳腳的新平台,尤其是專業的對農廣播,以其專業性、可聽性、接近性等專業特質,在引導、宣傳新農村建設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獨厚且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全國首家省級專業對農廣播電台——陝西農村廣播為例,分析了對農廣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提速信息互動頻率﹔促進惠農新政落實﹔推進農民致富增收﹔促進農民觀念改變﹔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等。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信息提速﹔政策落實﹔觀念改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上升到了國家的發展戰略。溫家寶總理曾說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而且關系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給“三農”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同時也給媒體提供了一個大展拳腳的廣大區域。
媒體,尤其是廣播媒體,作為對“三農”傳播最有效的傳播載體之一,如何宣傳和推動新農村建設,就成為必須重視且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面對農民觀念變革、農村生活富裕、城鄉差異縮小等等情況,廣播媒體該做出如何的調整,發揮怎樣的作用,成為每一個廣播工作者,特別是對農廣播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近年來,全國十多家省級專業對農廣播應運而生,為廣播人迎來了服務“三農”的良好契機:全天候關注、細微處關懷、立體式互動緊貼型服務。這些全新傳播模式和觀念,讓廣大農民聽眾找到了“娘家”,短時間內,各地省市級的電台紛紛開設了專業的對農廣播,並且迅速在當地掀起了一股“收聽熱潮”,各頻率的收聽率、市場佔有率、到達頻次比率、聽眾忠誠度等各項指標都迅速佔領了各地收聽市場的榜首。各地專業對農廣播在吸引廣大農村聽眾的同時,也為新農村建設發揮了一定的宣傳服務功能,廣播媒體的傳播優勢也得以充分體現,魅力不斷彰顯。尤其是陝西農村廣播的平均收聽率[1]和平均佔有率均名列陝西各台榜首。本文將以陝西農村廣播為例,具體分析。
一、信息傳遞迅速,提速農民與外界互動頻率
現代化的理論家阿歷克斯•英格爾斯曾描述道:“大眾媒介給人們帶來有關現代生活諸多方面的信息﹔給人們打開了注入新觀念的大門,向人們顯示新的行事方式,顯示有助於增進效能感的技術﹔啟迪並探討多樣的意見,刺激並加強對教育流動性的期望。[2]”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背景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聽眾的生活方式、生產樣態、生存環境等等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一方面是社會信息的井噴式涌現,一方面卻是農村信息閉塞、新技術推廣滯后等之間產生的矛盾,給農村受眾在信息的集納、整合、篩選等方面,造成了困惑和困難。縱觀眾多媒介,唯有廣播以其快速、便捷、無處不在、零門檻的優勢,有效解決了信息傳授雙方“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對農村受眾而言,收聽廣播不受時空限制,成本低、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伴隨性強。因此,陝西農村廣播開播三個月,省內一些城鄉就出現了收音機脫銷的狀況,“科技文化下鄉”、“科技大篷車”等活動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聽眾,“陝西農村廣播首屆農民春節大聯歡”活動,更是吸引了十萬農村聽眾趕往禮泉縣袁家村的活動現場。聽眾形象地說明收聽廣播的體會“一省一費”——省了電錢費了電池。
陝西農村廣播自開辦以來,在陝西關中地區農村中享有聲譽,當地農民已經形成“沒事聽農村廣播,有事找農村廣播”的習慣,甚至有聽眾形容“一日不聽農村廣播,就像飯菜鹽不足”。久違的廣播升溫、受眾回流現象,充分體現了廣大農民聽眾對陝西農村廣播的極度需求和認可,也為陝西農村廣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二、涉農政策法規宣傳,促進惠農新政落實
由於多年來形成的城鄉二元文化結構體系,造成了現有農村文化傳受體系落后、信息溝通渠道壅塞等問題,即使在新農村建設設施的今天,農民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得到了提升。但是,傳播信息數量有限、受眾理解力較低、政策傳播管道不暢等現狀,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各項利農惠農政策的傳播、落實和推進。
針對這一現實,陝西農村廣播以“為農民說話,聽農民說話,說農民的話”為辦台宗旨,推出了多檔指向清晰、定位准確、覆蓋面廣的節目。
節目設置上,有幫助聽眾解決法律問題的《900維權在線》﹔送科技到田間地頭的《農科新干線》﹔喜聞樂見的戲曲節目《戲曲百花園》和《900點戲台》﹔海量信息傳遞兼輿論監督實施的《小康直播室》﹔晚間夜話節目《今夜心語》等。
這樣一來,涉及“三農”的大事小情,農民聽眾都能在第一時間獲知,甚至一些不甚明了的問題,也能通過農村廣播得到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諸如“一號文件”、減免農業稅、各種補貼政策、城鎮化建設等惠農政策和措施,陝西農村廣播發揮各類節目的優勢專長,進行專業化、立體式、多層面、深入淺出地解釋,從而有效地引導聽眾正確理解政策、合理使用權限、積極應對轉變,讓政策在聽眾心裡扎根、在農村順利有效貫徹落實。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