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調整與機遇:網絡化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
早在2001年,學者童星就已明確表示:“網絡社會是一個新的、現實的社會存在方式。”﹝5﹞在這樣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中,互聯網逐漸成為媒介與社會的中心,媒體和受眾產生的各種信息生成了內容豐富的大數據,亦成為當下利用其掌握受眾行為的重要依據所在。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廖聖清教授在強調了大數據、公共傳播構筑的中國傳播研究面臨的新環境、新內容的同時,指出“受眾自身形成的大數據,成為社會計算的重要資源,成為傳播研究中定量研究、准確把握受眾及其社會行為、傳播效果的重要依據。而這種新型研究數據、資料,對中國傳播研究而言,調整與機遇並存”。
顯然,在眾多學者的討論中這個問題也得到了不同維度的回應。《現代傳播》編輯部主任張國濤博士在以生動的案例向學者們展示4K雲電視到來的同時,以“媒體行業的叢林法則”概念深刻地指出傳統電視要想重新回歸過去媒體中心的地位,就必須在建立雲電視的基礎上以用戶使用為中心。還有不少學者立足當下受眾心理與信息傳播方式的角度,認為對受眾心理的充分研究和掌握將有利於對受眾行為的分析,而其發布、接收、傳遞信息的行為也將對信息傳播效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對網絡海量信息的精確把控和受眾行為的科學分析,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實網絡文化,填補網絡環境中高質量信息的空缺,更能在大量可用信息中與用戶高位嫁接,重新凝聚碎片化認知,實現網絡社會的華麗轉型。
可見,當前網絡化社會處於轉型期與發展期並存的攻堅時期,既面臨著網絡內容非原創、同質化競爭和版權保護等問題,也享受著新的傳播方式帶來的信息便捷與知識擴充。此次傳播年會形成的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為國內外知名學者和青年學子提供了學術對話平台:將當下網絡社會置於整個社會大環境中考量,以社會的網絡化發展為最終研究取向,透過現實語境下新舊媒體力量的博弈,在展望網絡化社會下未來的發展前景的同時,指出了可能存在的隱憂。正如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范文德教授所言,當代網絡傳播渠道的出現與發展徹底改變了原有的新聞傳播格局,同時也使得社會輿論的發展與走向變得更加復雜。
而“不管將來媒介格局如何變化,國家辦的主流媒體佔據主流地位的狀態恐怕不會有大的變化。無論是從國家長治久安,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講,都需要主流媒體引導整個社會輿論”﹝6﹞。因此,在相當長的未來的網絡化社會中主流媒體佔據著一定的話語權。當然,網絡媒體在達到內容原創與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更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網絡文化、構建當下社會文化。
(李春雷為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曾婭潔為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研究生)
參考文獻:
﹝1﹞學術對談:中國、傳播與網路社會﹝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1).
﹝2﹞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27.
﹝3﹞喻國明,蘇林森.中國媒介規制的發展、問題與未來方向﹝J﹞.現代傳播,2010(1).
﹝4﹞陳力丹,毛堪文.時空緊張感:新媒體影響生活的另一種后果﹝J﹞.新聞記者,2014(1).
﹝5﹞童星,羅軍.網絡社會:一種新的、現實的社會存在方式﹝J﹞.社會學研究,2001(9).
﹝6﹞高長力,胡智鋒.需求與引領:傳媒生態與監管服務之變——2014年《現代傳播》年度對話,2014(1).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