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

網絡化社會:中國語境下的現實與未來

——中國傳播學會2014年年會暨新世紀的傳播學研討會綜述

李春雷 曾婭潔

2014年07月14日16:4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網絡社會的崛起使得全球媒介更加緊密地融合,而浸潤於中國社會語境下的網絡生態環境亦呈現出了不同的現實境況。本文基於中國傳播學會2014年年會暨“新世紀的中國傳播學”學術研討會,嘗試以多維度的視角對學者們有關中國傳播生態境況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還原式的梳理。並在網絡海量信息的精確把控和受眾行為的科學分析基礎上,對調整與機遇並存的網絡化社會予以未來展望。

【關鍵詞】網絡化社會﹔中國語境﹔發展趨勢﹔會議綜述

學者曼威·卡斯特曾說“中國是個網絡社會,因為她處於全球性的相互依賴之中,同時,中國又建立在自己獨特的文化認同之上。互聯網與移動傳播網路在中國是新型社會關系和組織形態形成的基礎設施”﹝1﹞。由其構成的當下中國社會,不僅塑造了中國獨有的社會文化,亦帶給人們對於當下中國社會現狀與未來發展的更多思考。中國傳播學會2014年年會暨“新世紀的中國傳播學”學術研討會於4月19日在江西師范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國傳播學會主辦,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承辦,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參加了此次年會。圍繞“新媒體與社會治理”的主題,主講嘉賓和與會人員就新媒體社會在中國目前的發展現狀、困境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作了不同角度的深入探析。在8個組的小組討論中,學者們分別就“鄉村社會政治傳播”“新媒體治理與管理”“新媒體與社會穩定”“新媒體時代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認同”“新聞傳播學的理論與方法”等議題展開了討論,其論文和發言內容豐富,研究方法多樣,顯示出多學科的理論交疊與研究思路的創新性獨特性。筆者試圖以多維度還原學者所論,對此次傳播學年會研討的相關內容進行綜述。

一、現實語境下中國傳播生態的境況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新生力量急速發展的同時正改變著當下中國社會格局,亦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現實社會的媒介文化。傳統媒體急需轉型,而新媒體在迅速膨脹之時亦需停下腳步檢省自身,學者們就當下中國媒介生態環境問題各自展開了主題鮮明的發言。從學科發展的角度,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劉衛東教授賦予了傳播學以“第二哲學”特征,並由此認為在當下專業學科界限模糊,傳播學問題的研究需要從問題研究轉向秩序建構的研究,以平台的方式連接社會、國家和民眾。在梳理中國傳播學發展現狀之后,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尖銳地指出網絡時代傳播方式已然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分眾傳播、交互傳播、沉浸傳播的發展過程推動了傳播學理論的思考與創新,而作為傳播學人則需要在此過程中積極探索、順勢而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邵培仁教授向我們展示了不斷發展、變遷中的傳媒角色,在總結了媒體角色矛盾與沖突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傳媒角色既是給定的,又是可以設計、養成和建構的。它必須根據黨和政府的要求、社會的期待,結合時代特征和特殊語境,不斷審視和評估傳統角色、設計和建構新型角色,從而與社會、與時代互動互助、共進共演”。這些對於學科發展本身的思考既啟發了在場的學者,亦使得新聞傳播學科各要素的發展脈絡更加清晰。

對於新舊媒體當下的發展現狀,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教授生動地將傳統媒體比喻為夏日陽光下的一塊冰,在平台價值、行政級別價值、網絡價值、衛星覆蓋價值和國有事業單位價值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而以信息共享為特征的新媒體卻正以如日中天之勢迅速發展。為此,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孫瑋教授坦言:“互聯網等新技術變革支撐的傳播實踐,正在改變當前人類社會的基本邏輯,各種領域的社會關系進入一個持續的重塑過程,這致使傳播實踐漸漸地以各種方式從社會邊緣走向核心。”技術變革之下傳播方式發生改變,而其傳播內容也同樣經歷著變革。“每一種形式的運輸都不只是簡單的搬運,而且涉及發訊者、收訊者和訊息的變換和轉換。任何媒介的使用或人的延伸都改變著人際依存模式。”﹝2﹞正如上海大學影視學院許正林教授所指出的,科技的發展使民眾不止是信息的消費者,相反,在一些突發性事件中普通民眾可以把自己的所見、所想以最簡短、快捷的方式傳遞給他人,網絡民意由此走進現實,呈現出對現實的干預能力。然而,在網絡成為個人民主意見表達平台的同時,也充當了民眾發泄不滿的有效渠道,在熱點事件中大量的網絡輿情背后所隱藏的消極影響更值得我們關注。

由此可見,完全依附於傳統媒體報道的時代已然褪色,新媒體以其強烈的替代性依存理念影響著當下社會。借學者波斯特的“信息方式”概念,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黃旦教授提出“當下的網絡化社會,實乃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形態,而不是以往媒介功能的擴大”。他以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新的網絡化社會鏡像,而重新理解新媒介,理解網絡社會,才能引領我們看到不同媒介交錯下的新社會關系。上海大學鄭涵教授、趙為學博士以歐美傳媒產業制度轉型危機為切入點,指出“在當代全球化、文化傳媒化、傳媒數字化的時代語境中,傳媒產業無疑是最重要、規模最大、覆蓋面極廣的文化產業”,唯有保持多元權利的有序博弈,不斷提高社會傳媒參與的競爭性傳媒版權集團和傳媒公共服務體系的互動,才能保証傳媒產業的欣欣向榮。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