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6期

中國紀錄片“走出去”的美學思考【3】

雷揚

2014年07月14日17:16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表現美:永恆的拓荒,天地廣闊,萬物自在

人性美、故事美都是內容美,表現美是電視制作手段美,也是形式美。在紀錄片的審美活動中,內容美和形式美是統一的。阿恩海姆的“完形心理美學”強調主體的知覺行為,“表現性就在於結構之中”[2]。英國藝評家貝爾認為藝術是審美情感和形式的統一。他聲稱,形式是藝術最基本的性質。他認為,隻有懂得形式語言的人,才是真正能體會藝術美感的人。

Discovery亞洲總監維克蘭·夏納在點評中國紀錄片時表示影片在思想性、人物感情和細節上有可取之處,但節奏慢、觀賞性差,因此也就難以進入世界市場。Discovery將中國的紀錄片素材按照國際審美的標准重新剪輯才能推向國外市場。我們需要找到一種開放、兼容、即插即用的制作方法,找到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共同的訴求點或者是中國特色,然后設計故事,使內容美和形式美都達到國際水准,才能讓世界人民都接受,讓國產紀錄片能走出去。2011年1月1日,央視紀錄片頻道成立,一個突破地域和空間限制的紀錄片播出平台應運而生。縱觀我國歷史上那些成功的紀錄片,30年前的《絲綢之路》我們就已經開始注重故事性,到了《話說長江》我們講貼近性﹔20年前的《望長城》我們講紀實性﹔10年前的《我們的留學生活》又不自覺地回到了故事性﹔5年前的《故宮》與國際紀錄片理念接軌時還是回歸到了故事本源。

在表現美方面,《絲綢之路》注重影片的開頭,特別是開始三分鐘,15集系列片,幾乎每一集都將最精彩的畫面剪輯到影片的開場,這樣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觀眾。在技術手段方面逐漸彌補和國際之間的差距:如自然光、同期聲、跟拍等。《話說運河》表現美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讓觀眾直接參與節目的制作意識。央視使用了新的ENG設備,電子新聞採集的制作方式立馬取代了原先電影膠片制作方式。由於ENG攝像機的便攜性,在拍攝過程中,可以隨時跟蹤記錄最新的歷史,鏡頭的運用也可以靈活多變。而且相對於膠片拍攝,ENG的素材可以隨時回放,畫面和同期聲可以同時採集。《望長城》的表現美體現在強調自然光條件下的拍攝,注重現場跟拍,注重同期錄音反對后期配音。用畫面說話,注重再現長城內外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態。剪輯原則告訴我們每兩分鐘影片就要有一個高潮。一個場景進去,鏡頭干淨利索、組接快、敘事簡潔明了。在表現美方面,《走遍中國》中懸念和剪輯技術結合在一起制造的高潮會讓觀眾的體驗有雙重的加強。《故宮》在表現美方面更加注重:採用了最新的高清設備和美國拍攝電影的特技航拍手法,投資逾千萬元,耗時三年。在這之后,國產紀錄片越來越趨向於電影化制作,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體現了國際化的審美范兒,第一季投資450萬元,制作形式向BBC學習,審美情趣偏向電影化。比如在知覺單元的人物造型方面,《舌尖上的中國》的審美追求極其嚴格和細致,僅僅在選人物一項上,就要包括姓名、年齡、籍貫、國籍、民族、職業、學歷、身高、文化程度、個人經歷、形象、氣質、表現力、獨特性、性格標簽、代表人群、理念、信仰、生活方式、特長才藝、家庭關系、人物故事是否有極致化的可能、故事傾向性、故事構建和人物關系等等方面,要考察在這些維度上,人物是否能達到國際審美的標准。人物的鏡頭感和服裝、燈光等美學元素都極其重要,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到觀眾的審美體驗。

經濟全球化帶來電影化的審美傾向,紀錄片也越來越注重形式美,注重拍攝設備,佳能“無敵兔”的使用,已讓紀錄片能享受高清的畫質而不用忍受膠片機笨重的折磨。高速攝像機、八爪魚航拍已經很常見,現在紀錄片的形式已能達到國際審美的要求。但在內容審美上,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參考文獻:

[1]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118.

[2]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滕守堯,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37.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