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6期

中國紀錄片“走出去”的美學思考

雷揚

2014年07月14日17:16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中國紀錄片走出去的關鍵是具備多維視野的審美意識。文章意圖從人性美、故事美和表現美三個維度,對“走出去”的問題進行研究。紀錄片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故事為人物服務的,二是人物為故事服務的。也就是一種追求人性美,一種追求故事美。而這兩類紀錄片都需要形式美來表現。人性美體現在人類共通的高尚情感,就是人性中光輝的部分﹔故事美包括懸念美和細節、反差、鋪墊、多角度的描述產生的美等﹔表現美包括符合國際化審美標准的制作手段和制作技巧等。

【關鍵詞】人性﹔故事﹔表現﹔內容美﹔形式美

在最近30年裡,中國紀錄片走過了一條曲折探索的道路。創作的思維和審美理念不斷變化,先后獲得了一些國際大獎,但在電視劇的沖擊和收視率的攔截之下,遇到很多現實困難,甚至是生存困境。近幾年,紀錄片迎來了新的轉機,市場化和國際化成為國產紀錄片走出困境走向世界的大方向,而且這一步已經穩定踏實地走出去了。《故宮》《舌尖上的中國》就成功地走了出去,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迄今為止最輝煌的成功。CCTV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這個欄目是外宣的窗口、試驗田,其受眾很大一部分是海外華人,與世界接軌的程度高,收視率較高,本文以此為例研究它的審美意識,有代表意義。

一、人性美:紀錄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啟示

人性美也就是美的感性認識。從文藝復興開始,人們發現了人本身,張揚了人性和人的創造力。彼得拉克把美最終落實到精神中。莎士比亞的劇本中,我們更是能感受到強烈的人性掙扎和靈魂傾訴。人文主義在西方從此深植人心。休謨更是致力於人性的研究,甚至還有《人性論》傳世,他認為“情感”和“理解”組成了人性。科林伍德認為藝術是表達自己的情感。紀錄片要想穿越國度,必須尋找人類生命的啟示,在人性中尋找極致的審美體驗。

實際上當我們忘掉人為的紀錄片各種各樣的分類方式,我們會發現紀錄片制作的對象就是人(或別的形式的生命或被賦予了生命),所有的人都具備人的屬性,就是人性。紀錄片能走出去做到視角的兼容與文化的共通從而打動世界觀眾的就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就是人性中光輝的部分。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好看的有故事的紀錄片做的就是人性。解讀人性,這樣才能貼近觀眾,這才是國際化的審美意識。人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是各種身份的綜合體。人性會在處理各種關系和各種問題中體現。而人處理問題,這本身就是故事。而一個觀眾愛看的故事必是人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不同的人如何解決問題,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並從中體現出愛情、親情、友情、善良、忠誠、夢想、自由、對真善美的追求等。從美學的角度講,觀眾在思考和認同中獲得了一種審美體驗。

而在紀錄片中能體現出這些情感,讓觀眾能有美的感受,必須首先認識到,紀錄片只是社會科學體系分支中的一個小分支。要想做好紀錄片必須對社會科學有大部分的涉獵,才能更深地了解人性。更困難的是做好紀錄片還必須對認識世界的四大范疇(即,對人自身的生理、心理認識和對反映外部世界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認識)都要有了解才會對所拍攝的人所體現出來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站在各種不同的角度寫解說詞,對事物本質的研究才能讓美的體驗更深刻。普利策獎獲得者小拉什•多茲爾在《仇恨的本質》一書中,就從神經學、心理學、進化生物學、考古學、古生物學等學科以及戰爭史和文明發展史的研究角度出發探討恨及其伴生的自憎。

可中國的紀錄片審美往往流於表面,很難走進人物的內心,也很難深入社會的本質。也許一部分范疇已經足以換來影片的成功。但這也是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美學理論家對於影視作品作為藝術的觀點嗤之以鼻的原因。因為影視的歷史過於短暫,沒有像音樂、美術、文學那種經過時間考驗,歷久彌新的不朽之作。那些不朽之作都是超越時代,最具美感、最具藝術表現力、最能反映藝術本質的作品,反映了人對“四大范疇”最深刻的認識,它們讓后來人重新審視自我,引發出生生死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情感。隻不過,它們是用筆、用樂器,而紀錄片是用鏡頭語言。在第81屆奧斯卡獲獎影片《貧民富翁》《生死朗讀》《返老還童》《機器人瓦力》中,它們的主題都是愛情。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觀眾在觀看這高尚的情感時獲得了美的體驗。觀眾向所有的愛情電影提出的共同問題是:是什麼阻礙了他們的愛情?這些愛情的表象各不相同,有兩個男人一個女人,有一個老女人和一個小男人,有一個正常的女人和一個越長越小的男人,有兩個機器人,甚至還有人與獸,可它們的審美內核都一樣:怎樣克服無與倫比的困難,追求人類最美好的愛情。觀眾陪著主人公一起悲傷、一起難過、一起快樂、一起激動,整個過程就是一次心靈的成長,一次美的洗禮。好萊塢是世界的,它們的審美觀念代表的是國際審美意識。人性閃光的不僅是愛情,還有別的部分。

以《走遍中國》特別節目《高原天路》第三集《守望高原》為例,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一家兩代人的犧牲隻為中國幾代人的夢想——青藏鐵路通車的故事,讓觀眾感動,也被內部評為A+。這裡筆者引用《守望高原》的一段解說詞來具體說明:

老人走得很孤單,她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男人,在她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沒有在她的身旁,丈夫王佔吉20多年前永遠地埋在了青藏高原的風火山,然而5年前青藏鐵路開工建設,吳文英又把兒子送上了有青藏高原死亡之地之稱的風火山的建設工地。這座青藏高原上的冷山和這一家人幾十年來究竟有著怎樣難解的情結,我們本想從吳文英老人那裡得到答案,但老人的去世成為我們這次蘭州採訪的最大遺憾,我們無力挽回,隻能默默地送老人最后一程。

這段解說詞,將兩代人的親情、愛情、夢想、為祖國和人民犧牲的高尚情感凝集在一起,人性的光輝閃耀其中。觀眾在冰冷的現實和人性的溫暖中獲得了美的體驗。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