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個復雜多元的世界裡,一個合格的內容生產者將永遠被不會落伍。不管新媒體的沖擊有多麼強烈,隻要認真研究受眾需要,充分發揮媒體固有優勢,調整、革新內容生產方式,不斷提高生產質量,就能夠保有甚至不斷拓寬傳統媒體自身的生存空間。具體到廣播新聞,短平快的滾動資訊播報和現場音源組成的深度報道專題,是兩大優勢。前者應以提煉有效信息為第一原則,后者則應突出音源豐富性,強調現場感,以記者口述方式連綴,打造有聽覺沖擊力的廣播深度報道。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新聞﹔突圍﹔音響引領
當今世界,是一個資訊傳遞快捷豐富、渠道解讀多元廣泛的全媒體時代,也是一個人人都擁有便捷工具、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發布者的自媒體時代。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的迅猛發展下,報紙、廣播乃至電視等傳統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沖擊,報紙銷售量、廣播收聽率、電視收視率,都處在一個下滑通道當中﹔傳統媒體的從業者正在艱難求存。
但是,不管科技多麼發達,無論信息傳播方式多麼日新月異,筆者認為,在一個復雜多元的世界裡,一個合格、乃至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將永遠被需要。換句話說,不管新媒體的沖擊有多麼強烈,隻要認真研究受眾需要,充分發揮媒體固有優勢,練好內功,調整、革新內容生產方式,不斷提高生產質量,就能夠保有甚至不斷拓寬我們自身的生存空間。
作為一名從業近20年的廣播新聞工作者,筆者就以廣播新聞的內容革新為例,談談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突圍之道。
一、廣播媒體的先天優勢
作為“蒼老”程度僅次於報紙的傳統媒體,廣播在當今中國,由於其收聽工具廉價、便於攜帶等特性,使得它在媒體市場上仍然具備不可替代的先天優勢。不說廣大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就是在城市當中,由於私人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攀升,也給廣播這一純聲音媒體,帶來了一個日益龐大、且穩定攀升的收聽率群體——車主朋友。當然,伴隨城市私家車暴增、交通日益擁堵而來的,更顯而易見的廣播市場變革,當屬各大城市電台中交通頻率的異軍突起,乃至一枝獨秀。而作為通常在城市上空最早出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頻率,新聞綜合頻率就在交通頻率的強勢沖擊下,收聽份額下滑非常明顯。
不過,如上所述,不管身處何種時代,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不會消失﹔而媒體人所要做的,就是不斷順應時代發展,了解受眾需求,並在保留並充分發掘自身媒體優勢的情況下,為受眾提供更優質的、更滿足需要的新聞內容產品。
具體到以新聞為主要內容生產者的廣播新聞頻率,其先天優勢不外乎兩點,一個是短平快的滾動資訊播報,第二個是由現場音源組成的深度報道專題﹔前者滿足人們的信息渴求,后者具備不可替代的聲音感染力,能帶給受眾強烈的現場感。
二、廣播消息精煉化,以提煉有效信息為第一原則
“說”給聽眾聽是廣播新聞的最大特點,所以,摒棄報紙文縐縐的書面用語,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表達,盡量使用形象化的語句,讓聽眾通過聲音就能產生聯想,這是廣播新聞寫作的基本功,這裡不再多說。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精煉化,在最短的語句內,傳達最豐富精准的有效信息,這是廣播新聞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素質。尤其在滾動新聞播報已經成為城市電台新聞頻率必備資訊大餐的情況下,在每檔整點新聞中,及時編發最新時政社會文化體育新聞,傳達聽眾最感興趣的有效信息,當屬廣播新聞頻率革新內容的題中應有之意。具體到信息類別的選擇上,廣播短新聞播報應徹底摒棄以往佔據重要時段的一般性會議新聞、領導會見新聞和職能部門工作動態等缺乏有效信息的新聞,同時應大量增加文體旅游、交通出行、醫療衛生等服務性資訊。
目前,在深圳電台新聞頻率每檔整點新聞中,都設有一個《溫馨提示》小欄目,為市民播報詳細的各類生活資訊,很受聽眾歡迎。
三、突出音源豐富性,強調現場感
廣播新聞要突出音源的豐富性以及身臨其境的現場感,涉及到廣播深度新聞報道的體裁選擇問題,以我所任職的深圳電台先鋒898新聞頻率為例,在深度報道領域,新聞頻率曾做過許多探索。從2013年開始,終於形成了在《熱點追擊》欄目總領之下的口述式廣播深度報道模式。事實証明,這一廣播深度報道體裁,因其音源豐富、現場感強,受到了廣大聽眾的關注和喜愛。
回溯過去十幾年,早期的廣播專題,是記者成稿之后,將文字和採訪同期聲分別上傳﹔播出時,文字稿由播音員口播,中間插放同期聲﹔后來,為了強調現場感,改成播音員播完導語之后,現場連線採訪記者,由記者口述文字稿,播音員在直播室插放同期聲。這種操作模式,盡管由於有了記者的現場連線,營造了更強烈的現場感,但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通訊障礙,或者信號不佳,直播效果並不理想。
綜合以上探索,從2013年開始,新聞頻率採取記者提前口述連綴並錄制剪輯為成品上播的方式,打造了一檔拳頭廣播深度報道欄目《熱點追擊》。這種模式,首先從呈現方式上,在保留記者採訪現場感的前提下,提高了稿件的整體表達質量,降低了差錯和失誤的出現幾率,並且對成品稿件提出控制在3分鐘左右的時長,由此也提高了編輯整體編排的時間准確性。
當然,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個穩妥有效的深度報道模板之后,如何給它填充滿足聽眾需要的、具備廣播特點和優勢的新聞內容?總結一年多的採編實踐,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以民生社會新聞題材為主
廣播是一個轉瞬即逝的聲音媒體,盡管聽眾身份千差萬別,但能夠吸引廣大聽眾耳朵的、也是能引起最大多數聽眾共鳴的,非民生社會新聞莫屬。城市交通規劃、刑事盜竊案件、社區生活沖突、車禍肇事現場等等,應該是廣播專題報道的主要關注領域,因為這類新聞往往也有比較生動的現場音源,利於採制直擊式錄音報道,擁有較強的可聽性。當然,提出以民生社會新聞為主的採編思路,也要求記者改變工作作風,不能滿足於只是坐在辦公室裡打電話的採訪方式,后者雖然也能採訪到新聞當事人,但由於沒有現場反應,這種同期聲的效果,顯然技術上既不干淨明亮,內容上也遠遠達不到具備感染力的要求。
(二)以音響引領為主要採寫方式
音響對廣播新聞具有非同尋常的生命意義,帶“響”的廣播新聞,賦予了廣播新聞一種直覺性品格,給聽眾帶來了立體的多維感受﹔典型音響,也是對新聞當事人生命品格的佐証,對新聞事實的直接確証﹔在文藝新聞報道當中,音響更能帶給聽眾報紙整版專題都無法給與的美的感受。所以,以典型音響引領,能在瞬間抓住聽眾的耳朵,第一時間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應該成為廣播新聞專題一種值得提倡的有價值的採寫方式。
例如,在一篇都市流浪歌手的人物報道專題中,在播音員播完導語之后,先出一段歌手十幾二十秒的現場彈唱剪輯,隨后再切入記者的口述報道,這樣聽眾第一時間就能被帶入這名歌手的世界,在對歌手有了直觀認識的情況下,對歌聲背后的人也會產生更強烈的了解欲望。
再例如,一篇報道老住宅區更新改造的廣播專題,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就要注意錄制到有代表性的現場拆遷音效,如現場工作人員指揮的聲音,或者伴隨機器轟鳴的現場操作音效,在成品稿件裡,剪輯一段放在稿件開頭,這樣整篇報道的現場感和沖擊力,跟放在稿件中間相比,帶給聽眾的感受,顯然是大不相同的。
(三)第二落點,也可以很精彩
目前,平面、廣播、電視,甚至網絡媒體都各自擁有一批自己的採訪團隊,而在當下媒體競爭異常激烈的背景下,對社會民生新聞線索和資源的搶奪,也尤為激烈。簡單來說,要第一時間採寫到吸引人的社會新聞,最重要的首先是及時快速到達的新聞線索,而線索的來源,僅僅依靠跑線記者的關系網遠遠不夠,還要依靠市民的主動爆料。但由於媒體影響力、爆料平台經營不善等各種原因,導致寶貴的新聞線索,並不能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有聲媒體,廣播記者仍然可以在其他媒體已經採寫編發的新聞話題中,尋找第二落點,深入採訪,發揮廣播特色,繼續成就一篇有價值的廣播深度報道。
採訪第二落點新聞,應把握如下原則:
1.重返新聞現場,採制豐富現場音響
2014年6月,羅湖區一棟老舊住宅區裡,發生了一起19戶業主贊成1戶反對的加建電梯事件,由於沒有經過相關報批手續,新建電梯屬於違建。在平面媒體已經推出整版報道的情況下,廣播在跟進報道時,記者來到該棟小區,在採訪多名業主,包括一名80多歲行動不便的老人之后,記者發現,這棟違建電梯的住宅樓,確實有加建電梯的需要﹔而反對加建電梯的業主,住在一樓,且無需承擔加建費用,也沒有提出更站得住腳的反對理由。這樣,在記者隨后推出的第二落點報道中,就不僅僅將其視為一個簡單的違建事件進行報道,而是著重呈現了雙方隱藏的鄰裡矛盾和沖突,報道多了許多人情味。
2.深入調查了解,還原事實真相
2014年1月份,龍崗六約社區發生了一起暴力砍人事件,在平媒報道中,冠以“深圳城管隊長遭埋伏被砍十余刀”的標題,將觀者的視線和焦點又集中到了城管這一已被妖魔化的職業上。但在記者隨后的跟進採訪中,發現傷者其實只是一名社區的工作人員,被砍的原因,可能與他在村務會議上為村民爭利益而遭致報復有關,跟所謂的“城管”完全沒有關系。因此,記者的第二落點新聞,就有了不同的報道視角,並起到了還原事實真相的作用。
綜上所述,身處新媒體的時代浪潮之中,廣播新聞仍須堅持內容為王,最大限度挖掘媒體特點,不斷革新內容生產方式,由此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擁有穩定的聽眾群體,確保並不斷拓寬自己的生存空間。
(作者系: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