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衛視員工六周年活動。
在夏陳安短短的主政時間內,他將浙江衛視排名從省級第九推到了前二。
8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崔永元、容祖兒、曾寶儀父女、潘陽、寶弟等眾多大牌明星以及明星二代集中於杭州,原來,他們是為了拍攝即將在今晚10點播出的《我不是明星》特別節目,為浙江衛視上星20周年暨“中國藍”6周年賀歲慶生。
不同於其他衛視在周年慶時採取的晚會風格慶典,此次浙江衛視獨辟蹊徑,將上星20周年和中國藍六周年打包進入了《我不是明星》節目流程,以四組選手的才藝展示和故事講述作為節目線索,著重將浙江衛視的理念和員工精神濃縮為“執著、夢想、拼搏、感恩”四個關鍵詞,展示浙江衛視“中國藍”的獨特力量。談到這種創新,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選擇《我不是明星》承擔起特別節目的重任,一方面是響應總局‘節儉辦節目’的號召,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不是明星》也很契合浙江衛視的氣質精神。”
在省級衛視之林中,浙江衛視作為一家剛剛推出“中國藍”概念才六周年的衛視,夏陳安在他短短的主政時間內,將浙江衛視排名從省級第九推到了前二,《中國夢想秀》、《中國好聲音》、《中國好舞蹈》、《十二道鋒味》、《我不是明星》、《爸爸回來了》等更是引領了節目潮流。說起這些,夏陳安表示這只是源於他的使命感。
談六周年和體制改革
內部要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
新京報:你覺得六周年以來,浙江衛視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夏陳安:最大的變化,可以這樣說六年前我們提出“中國藍”這個概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氣質。具體說,我們從六年前六個億的創收能力,到現在的45億﹔我們從六年前第九名的省級衛視收視排名,到現在連續六年穩居省級衛視一線陣營。
說到具體的節目,《中國好聲音》《中國夢想秀》《中國好舞蹈》《十二道鋒味》,還有即將推出的《奔跑吧 兄弟》,這一系列節目還有我們的電視劇品牌和我們新聞的公信力,都把我們綜合性的一線衛視這一特征體現得比較明顯。
新京報:你曾經說過衛視需要年輕化,現在很多85后制片人、主任,為什麼浙江衛視這一步邁這麼大?
夏陳安:其實我剛到衛視的時候,整個衛視人員隻有300多人,現在有600多人,也就是說有一半是新兵蛋子。我們就是一批新兵蛋子在打拼天下,當時,這些人都是大學畢業生,但他們很快被安排到重要的崗位上去了,他們在浙江衛視這個熔爐裡面迅速地成長。我想經過六年的發展,足夠可以磨練出一個好的電視人。
這不像湖南衛視等,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他們的綜藝團隊非常老牌。而我來浙江衛視的時候,綜藝團隊隻有十多個人,當時我們打造的王牌欄目《我愛記歌詞》,都是從各個部門抽來的人。
新京報:為什麼去年新成立戰略發展中心呢?
夏陳安:我曾經說過,浙江衛視對外要風雲際會,對內要百舸爭流。什麼是風雲際會呢?那就是我們要像雷達一樣,不斷地吸收外界的一些信息,同時吸收最好的資源、團隊、節目制作公司以及明星資源,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部門專門去負責這些東西,還有最重要的是和國際接軌的模式。什麼叫百舸爭流呢?就是內部要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局面,形成一種競爭。
新京報:似乎很多衛視的模式創新部門都不做節目?
夏陳安:一般來說,這些部門大都不是閉門造車就是紙上談兵,但是我不希望浙江衛視的研發部門是沒有說服力的。所以我讓戰略發展中心可以自己來做一些節目,自己可以從其中得到一些經驗和教訓。當然后期我們不會讓他們去做自己的節目,但隻有歷練過了,他們才知道做節目是怎麼做、怎麼研究、怎麼開發。
談綜藝與人文節目
新聞手法+綜藝包裝+人文情懷+營銷意識+公益訴求
新京報:中國系列是怎麼得來的?
夏陳安:這其實是我們的大片系列。大概在2011年年底的時候,我提出中國電視要進入大片時代,當時所受的啟發是美國大片,因為美國大片在給你視覺沖擊的同時給你心靈震撼,所以我們中國電視人應該從美國大片中汲取一些什麼,我們不是純粹為了收視率生存的動物,我們要有使命感。這不是一句空話,所以當時我對浙江衛視提出的大片要求是正能量、高收視,它的內容必須是勵志、溫暖、積極、向上、公益、健康的。而且不但要叫好,還得要叫座,這條路很難,但是這條路一旦走出來了,這個台就可以走得很遠。
新京報:具體你們怎麼做到又叫好又叫座的?
夏陳安:我覺得是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他們要有這種意識。比如說好聲音導師要和學員擁抱一下,從細節方面要體現我們的氣質。《奔跑吧 兄弟》也是一樣的,所謂的人文是包含著人性在裡面的。像《奔跑吧 兄弟》你同樣會看到人性,單一明星游戲對抗是沒有市場的,最重要的還是體現人性,是克服困難,是去勵志去拼搏,這種東西才是節目成功的法寶。所以我們不是戴著鐐銬去跳舞。就像中藥配比一樣,我們有五味不同的藥。比如說《中國好聲音》裡面更多的是導師和學員的交流互動,這是一種新聞的手法。第二種就是視覺的包裝,轉椅子啊,這是綜藝的包裝。第三是人文情懷,第四就是營銷意識,第五就是公益訴求。
新京報:在文化節目方面,浙江衛視今年似乎也發力了很多新項目。
夏陳安:對,《中華好故事》《華少愛讀書》都是,不過很多節目都是隻為口碑。但我和《中華好故事》的導演組講,有些人說不用考慮這個節目的營銷、推廣,恰恰相反,我們一定要加大營銷的力度,要有編排的意識。實際上我們第一期就pk掉了同時段的《漢字聽寫大賽》。現在浙江衛視整個頻道考核是分三個指標,一個是引導力,一個是傳播力,一個是品牌力。
新京報:現在很少有《華少愛讀書》這種節目了。
夏陳安:我們現在有兩個主持人在做這方面的節目。一個就是華少,他是《華少愛讀書》的制片人﹔還有就是李?,她是《一本書一座城》的制片人。其實像華少這一類的主持人能成功,不是因為他的舌頭快,而是因為他有內涵,他有向上引領的需求,《華少愛讀書》實際上是他自己提出來的。其實每年集團都會給主持人團隊一定的經費,比如說有好的電影、話劇,會組織他們去看。每年都會有一系列的活動來鍛煉主持人,比如說拍微電影、脫口秀節目,這些節目以外的跨界才藝鍛煉都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