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30年圖譜探尋【2】

高紅波 王婷婷

2014年08月26日08:5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1991年10月,國家教委正式批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增設“影視教育專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普通高校設置的第一個影視類本科專業。李亦中的研究認為,至此我國高校影視教育已經形成了“金字塔形的辦學格局”,位於塔尖的是北京電影學院和北京廣播學院,為影視行業輸送專業人才﹔塔腰則是設置影視專業的普通高校,利用綜合院校的優勢,實行多元化辦學﹔塔基則是上百所開設影視類單科課程的院校,用於提高學生的影視藝術修養。[6]

總的來說,這一階段,“電影教育保持著可喜的發展趨勢,但又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社會的挑戰和壓力”[7]。在高校影視教育研究方面,這一時期的文獻,視野相對受到歷史的局限,隻能算是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紀初:影視教育研究的發展轉型期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高校影視教育開始迅速發展。經濟力量的壯大、國家對和平崛起的強調以及塑造良好形象的客觀要求,促使我國對影視教育的人才培養寄予厚望。與此同時,設立影視專業也可以為高校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故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影視教育迅速膨脹。新一輪影視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也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一時期的文獻特點逐漸從80年代的“電影教育”過渡為“影視教育”。筆者搜集到這一時期相關高校影視教育的文獻共有76篇。其中以1999年孟建發表的《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戰略(上)》和《試論中國高等院校影視教育傳播發展戰略(下)》最具代表性。從這一時期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說上一階段的影視教育是“星星之火”的話,那麼到這一階段已經有“燎原之勢”了。從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僅有幾所院校開設影視課程,迅猛發展到200余所,並且在高校的選修率位居前列。學者們除了認識到影視教育學科自身的發展以外,也關注到了高校影視教育的德育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教育方式上有了更新的認識。這一時期,我國也開始有了影視理論專著。如王光祖、黃會林、李亦中主編的《影視藝術教程》、潘秀通等著的《電影藝術新論》等。連文光的研究,從普及性、教育觀念和影視教育根本任務的定位上做了中外影視教育的比較,認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必須結合我國國情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5]

這一階段的中國高校影視教育在孟建看來可以解讀為:“影視教育雖有進步,但仍需完善。也面臨諸多問題:影視教育觀局限﹔未形成學科群的支撐﹔無完整的教育體系﹔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急需更新。”[8]

(三)21世紀初至今:影視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創新

2005年至今,中國知網收錄的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相關文獻共176篇。根據教育部提供的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的1070所招生院校的數據顯示,涉及影視教育專業的普通本科學院的數量達到351所,若包括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廣告學、藝術涉及這4個專業的,學校總數達810所。[9]

這一時期關於高校影視教育的研究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者們既分析了影視教育的發展和現狀,也認識到肩負的挑戰與使命,並開始挖掘影視教育的現狀與趨勢﹔尋找影視教育的問題與出路﹔探討影視教育的作用與功能﹔同時也大量關注國外影視教育的學科模式,積極進行各項調研與分析。與此同時,也體現出了新時代影視教育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探討新時代信息技術在高校影視教育中的運用﹔確定了“藝術—人文—技術”為中國影視教育的三維坐標﹔涉及了影視教育與影視產業合作的途徑與措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素養、綜合素質﹔影視教育媒介選擇的影響因素﹔平民影像時代、媒介融合時代、新媒體語境下的影視教育問題等。雖然這一時期影視教育研究的發展態勢喜人,但仍有學者指出尚存在問題,如影視教育的觀念有待提高﹔專業性師資力量比較缺乏﹔教育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單一﹔教材建設空白﹔影視理論教育與實踐的關系﹔還有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社會服務、文化創新等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等問題。

二、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呈現出的幾個熱點

熱點一: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成為研究重鎮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1983年8月成立,當時的名稱為中國高等院校電影學會。截至2013年,該學會已經召開過十三屆年會,舉辦過六期全國高校電影教師的電影講習班、進修班,七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七屆“學會獎”和四屆“學院獎”評獎,會員從最初的40余人增加到600多人。[10]目前,已經成為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重鎮。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在影視理論研究、影視教學、影視學術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多次統計全國高校的影視專業,研究內容涉及動漫、電視欄目、紀錄片、新媒體等諸多領域,關注的層面由實踐層面到方法論層面再到美學哲學層面,帶動了我國影視教育的發展。其中張鳳鑄、胡智鋒、黃式憲、孟建、李亦中等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較為顯著。學者們的論文既有文本個案的解讀,又有作品的分類討論﹔既有史學的梳理,又有現狀的剖析﹔既關注宏大敘事,也有微觀的技術研究。這些研究活動的開展對於影視教育領域的發展做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 (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