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30年圖譜探尋【3】

高紅波 王婷婷

2014年08月26日08:5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熱點二:新技術條件下高校影視教育的應對

在影視教育中,教學方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多為講演式,一般是讓學生欣賞影視作品,緊接著是組織討論,然后是教師評點﹔再或者是教師先講解,接著學生觀摩,最后組織討論。這種“鑒賞—討論—點評”或者是“講解—鑒賞—討論”的套路,把“觀看”當作主導的教學方式不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影視理論知識。[11]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逐漸擴展開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基礎上,越來越多的高校引入多媒體教學,將音效、影像、資訊加以整合。大學生DV劇、校園劇的流行,為高校影視教育帶來了一種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在三網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跨屏傳播、互動傳播等媒介技術的運用,體現得更為明顯。

21世紀以來,“工作坊”(workshop)的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使用。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工作坊”的教學方式應用廣泛。這種教學法具有參與人數少,教學形式靈活,教學更有針對性,實踐性、參與性強等特點,並且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影視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目前,國內高校已經開始將“工作坊”的模式應用到影視藝術教育的課堂上。

熱點三:中美影視教育的比較研究

在國外影視教育的借鑒研究中,中美影視教育的比較研究表現得較為突出。有研究者對美國影視教育進行了分析探討,認為中美影視教育的不同之處在於:(1)教育觀念不同。在美國人看來,影視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情操、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掌握更多的藝術表現手法,已經作為一種通識教育甚至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素養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標志。[11]而在我國早期的影視教育中,只是把它當作藝術教育來看待。進入21世紀后,新的教育方式和技術環境促使我們去理解“大影視”“新影視”的概念,在體系構建上從“素質教育體系”“相近教育體系”“專業教育體系”三個方面著手。[12](2)師資力量不同。我國最初的影視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電影藝術工作者、中文系或者是藝術系教師兼任,隨著全球化的來臨,對外交流學習的機會增多,教師結合“走出去”“請進來”兩種方式,整體力量得以提升。而影視藝術作為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教師本身應具備非常高的專業要求。美國則更注重教師的專業技能,在這一方面我們與美國電影教育還存在一定差距。(3)普及程度不同。20世紀60年代美國增設的電影電視系使其影視教育專業開始在高等院校普及。80年代,開設影視教育課程的大學有1000多所。1996年時,美國已有14所學校有電影學、電視學博士授予權,而那時我國還未實現零的突破。即使到了今天,中美高校影視教育的普及仍有很大差異,我國南北、東西地域的綜合性大學影視教育的覆蓋率也並不均衡。[13](4)教育目的不同。我國影視教育主要宣揚審美作用。美國影視教育的著眼點,是為了培養學生視聽語言的運用和影視思維能力。[5]這種教育的目的差異也較為明顯。熱點四:我國現階段高校影視教育面臨的問題

有研究認為,當下我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以下幾個方面:(1)對“通才”和“專才”的思考。(2)對實踐基地和技能訓練基地的建設問題。(3)影視藝術院校招生機制上的不完善。(4)電影大規模國際合作下的人才培養。[14]還有研究者從地方的高校影視教育為實例,談到了幾個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1)影視教育層次的定位和課程體系、教師隊伍的建設。(2)教學內容上需要處理好的關系。比如,影視教育與影視產業﹔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影視文化中的本土與他者。(3)教學方法上理論與實踐、硬件與軟件、傳統與現代的關系。[15]也有研究者從人才培養方面提出現階段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的弊病:(1)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人才比重失衡。(2)培養人才的定位模糊。(3)教育觀念和態度的偏差。

總體看來,學者們認為現階段我國高校存在影視教育觀念的偏差﹔師資團隊的匱乏﹔設備資金投入不足﹔教學方法陳舊﹔教學內容老化﹔理論與實踐脫節﹔人才定位模糊﹔影視教育考核方法有待商榷等問題。

熱點五:新媒體時代高校影視教育的發展

媒介融合時代,有研究認為:當代影視教育的核心不是“影視技術教育”或者“影視藝術教育”,而是“影視媒介教育”,以新的媒介變革的方向培養高素質人才,注重人才的“文化底蘊”,強化“穎悟力”的形成,注重“表現力”的培養。高校普遍將目標從傳統的培養影視市場的專業型人才轉向“萬能型”“融合性”“採編播一體”的人才。[16]還有研究者認為在新媒體環境下,影視人才的培養趨勢應該是多元化的,可以將人才的培養分為三個層次:(1)本科層次,培養實用型人才。這一層次應該注意學生的基本理論素養和文化知識的儲備。培養基礎扎實、有職業精神、有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的人才。(2)碩士生層次,培養鏈接業界與學界的專業型人才。因為對於國內來說,編輯、記者職務趨於飽和,這時需要的是有影視基礎的復合型專家人才,定位於較強的科研、業務、管理、策劃人才,且對某一領域了解深入。(3)博士層次,培養學者型人才。為影視科研人員、高校教師添入新的能量,且作為學者型人才應該與實踐保持距離,以保証研究的客觀性和視野的開闊性。[16]也有研究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應從“超前意識、大學科意識、人文意識、創意意識”四個方面樹立影視教育的新理念。[17]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 (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