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觀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30年,可劃分為起步期、發展轉型期以及新媒體時代下的影視教育三個階段,並盤點了學者們關注的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成為研究重鎮、新技術條件下高校影視教育的應對、中美影視教育的比較研究、我國現階段高校影視教育面臨的問題、新媒體時代高校影視教育的發展五大熱點問題,從而探求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新動向。
【關鍵詞】影視專業﹔高校教育﹔影視教育
影視專業主要指的是與電影、電視相關的藝術類專業。我國的影視教育始於20世紀30年代,為了適應當時電影的發展,在上海、南京等地開設了一些電影學校,隨后影視教育又經歷了抗日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十年浩劫期的逐漸演化,直到90年代才開始迅猛發展。影視教育是20世紀人類教育史上的新興成果,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音樂、舞蹈等其他藝術類教育密切相關。[1]鑒於筆者追溯到的第一篇關於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文獻為1984年7月發表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上的《影視文學進入大學課堂應當受到重視》,故將1984∼2013年的30年作為我國高校影視教育文獻綜述的時間區段,梳理盤點高校影視藝術教育的熱點和動向,為相關研究提供圖譜和參考。
一、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30年歷史演進
新中國的影視專業高等教育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后有幾個重要的發展節點:一是“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1950年成立),1956年升格為“北京電影學院”,這標志著電影教育專業被正式納入到我國高等教育的軌道﹔二是“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1954年成立),1959年更名為“北京廣播學院”,2004年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廣播學院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電視專業教育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此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高校影視教育都主要集中在這兩所院校。直到1992年,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設立了影視類本科專業,這也標志著影視教育專業開始擴展到全國各類高校。
關於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論文可以追溯到梁國治於1984年7月發表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上的《影視文學進入大學課堂應當受到重視》一文,其中提到:“電影電視文學在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研究,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的。”[2]同年12月,張玉瓖、汪天雲在上海師范大學學報上發表論文《試論電影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與作用》,提出了在綜合性高等院校中開設電影、電視課程的必要性。這兩篇文章奠定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高校影視專業教育研究的基石。這一時期,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是我國高校影視教育開設的必要性以及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紀初,高校影視教育研究有了進一步發展的趨勢。代表性論文有孟建在《現代傳播》1999年第4期和第5期上發表的《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戰略(上)》和《試論中國高等院校影視教育傳播發展戰略(下)》,這兩篇論文從宏觀—觀念、中觀—體系、微觀—操作三個方面詮釋了如何構建高等院校影視教育。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學者們對於高校影視教育有了新的構思和研究,逐漸意識到了新媒介環境對影視教育的影響。(一)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影視教育研究的起步
雖然20世紀60年代我國已經開始了關於影視教育的研究,但直到80年代初才開始進入普通高校,所以我們將80年代作為起點進行分析。1982年8月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期全國高等院校電影課教師講習班”,並在此期間成立了“高等院校電影學會”,拉開了“電影藝術進入大學課堂”的帷幕。1985年教育部印發了《〈關於高等學院開設電影課程的情況和意見〉的通知》,其中強調了有條件的綜合大學應該將電影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
經過對文獻資料的梳理,筆者發現從1984年到1990年,中國知網收錄的關於高校影視教育的文獻僅有10篇,而且大多數闡述的是電影教育作為影視教育的一個分支進入高校的意義。主要文章包括《在教改中開創影視藝術教育新學科》(潘秀通)、《電影藝術與電影教學》(連文光)、《淺論對高校學生電影思維的培養》(朱印海)、《中國電影教育的歷史和現狀》(沈嵩生)、《電影教育和電影社會化的趨勢》(汪天雲)、《電影教育在中國》(李亦中)等。其中,沈嵩生的研究認為在那個時期“影視教育面臨著布局不完整,師資缺乏,專業不配套,設備陳舊,經費不足等問題”[3],朱印海認為:“應該把培養學生的電影思維放在第一位,高校應重視影視教育,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的關系,加強資料建設,改革教學方式”[4],並提出關於影視教育的方案。198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下達[85]高教一字008號文件,強調:“要迅速改變我國電影教育落后情況”,“有條件的綜合大學、師范學校中文系應該把電影課作為選修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