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范圍經濟視角下的媒體融合【3】

——無錫廣電新聞中心的實踐探索

華琦

2015年03月09日13:40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四、面臨問題及解決對策

難點一:融合&分工的矛盾

問題:融合會否消滅分工?融合能否提高效率?會不會降低專業化水准?

從經濟學角度看,社會發展的標志之一是出現了分工。社會越發展,分工越細化、專業化,由此帶來效率的提升。而作為分工的反向運動——融合,能否提高效率或更有成本優勢,至今尚無明確理論依據。

在新聞中心媒體融合的操作實踐中,最顯見的融合成果,也是曾被寄予厚望的全媒體記者,除了在某些重大場合,比如遠赴倫敦奧運採訪、在重大突發現場大顯身手外,在日常的新聞運作中,或因個人能力參差不齊,或因工作強度太大,一人兼多職的全能記者並未如期出現。前期採訪大多還是採用廣播記者、電視記者組檔外出、各司其職的模式。而且,在融合初期,廣播記者新聞產量較之前大幅減少,也讓人懷疑媒體融合的效果。

對策:多手段鼓勵“全能記者”,編輯部分工細化專業化。

分工和融合究竟何解?胡永佳在《產業融合的經濟學分析》一書中提出,產業融合並不是取消分工,其實質是產業間分工的內部化。當融合與分工處於同一層級時,此消彼長,為對立關系。但在不同的層次,融合與分工可以同存﹔而且,融合在消滅了本層次分工的同時,往往會帶來其他層次更多的分工和專業化。

有了這個理論,新聞中心媒體融合與分工的矛盾即可迎刃而解:廣播、電視、新媒體實現融合並不是要取消分工,而是讓分工在內部進行——有些層面要分,而有些層面要融。究竟是哪些層面能分,哪些層面能融?顯然,要取得范圍經濟的最大效益,為節省人力、提高效率,應該盡可能鼓勵各個媒介在新聞採集這個層面進行融合。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可以通過以下辦法加以克服:調整內部考核機制,運用收入杠杆,鼓勵記者一體多採﹔加大前期崗位的輪崗力度,加快部門之間的流動,讓記者熟練掌握廣播電視各項技能。

至於因前期融合而受到影響的專業化水平則由后台體系彌補,即編輯部層面的內部分工必須深化、細化和專業化,培養一支專家型的編輯隊伍,每位編輯對本媒介的特點有深入的了解和熟練的掌握,在這基礎上實現協作共享,建立統一的新聞共享平台。有融有分,融了再分,才是“前端採集一體、終端發布多元”的要義所在。

難點二:個性&共性的關系

問題:不同媒體怎樣實現快捷共享?又如何體現個性?

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媒介融合可以進行各種形態的信息傳播,報刊、網絡、廣播、電視等媒介相互滲透,媒介與媒介之間原先不可替代、涇渭分明的特性和界限逐漸變得模糊。但在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系統中,物種的多樣性是必不可少的。多種物種與樣態之間要達到一種相互制衡的結構狀態,才是健康良性的生態系統。事實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一般化的信息已經非常容易獲取,個性化需求成為影響人們選擇渠道的重要因素。

在媒介融合下,多樣趨同的傳播樣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媒介系統樣態的多樣性和結構的協調性。而且,為追求融合的效益,在這進程中有可能以犧牲較弱勢一方的媒介特性為代價。比如,在廣播與電視兩個傳統媒體的融合進程中,廣播由於得不到重視和充足的人力配備,往往會照搬電視的新聞稿件,由此帶來新聞稿件發布的趨同性,以及廣播特性的缺失。

對策:統一生產工業化、標准化組件外,須嵌入自身核心部件,實現多元組裝。

就工業經濟而言,范圍經濟產生的一個重要成因是零部件和中間產品具有多種組裝性能,從而增加生產批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些批量化的工業組件構成了產品集群的共性。

對於傳媒產業來說,融合產生的批量化工業組件即是全媒體記者一體化採集的新聞快訊類產品,最新、最快、最及時的報道。但在提供共性新聞產品的同時,按照分眾化傳播理念,還要通過個性化的新聞產品形成自身特色和優勢,滿足受眾個性化的需求。

在全媒體生產流程中,可制定相對統一的標准,一是讓這些組件能夠適應不同形態的媒介要求,更加方便地實現相互嵌入﹔二是能根據各個媒介的傳播特點和受眾的需求進行重組和分裝。

同時,各媒體要大力倚仗編輯的力量,生產自身的核心部件。這些核心部件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更詳實的背景鏈接,是數據解讀,是圖片,是音效,是不一樣的觀點,是個性鮮明的主持人……但說到底,核心部件就是人,是強大的多媒體生產平台中的“大腦”——編輯。對於媒體融合狀態下的編輯來說,最大的變化是從被動轉為主動,從后期加工轉為提前介入,從新聞生產線上的后道執行者轉換成為前后道生產的指揮者,對新聞進行策劃,開出採訪菜單,指揮記者前期採訪,全程實現對記者的“后台支援”。

難點三:最大規模&最佳規模的選擇

問題:規模是越大越好嗎?如何確定最佳規模?

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中,都存在著適度規模的問題。

一般而言,企業越大,支付的工資越高。根據美國統計署的數據,超過500個雇員的公司,其工資水平比小公司平均高出35%。其次,企業規模越大,對員工的激勵就越困難。信息在各個部門間的傳遞容易失真,從而增大生產、管理、決策的交易費用,導致決策失誤。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展,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將越來越復雜,信息的交流和對員工的激勵越來越困難。

所以,並不是規模越大越好,有時規模大反而會增加有效管理的難度,增加企業內部交易成本。范圍經濟也是同理。

范圍經濟的目的是創造利潤。媒介融合並非只是想打造一個看上去龐大的傳媒帝國,更深層的目的在於提高企業贏利能力和利潤率。需要注意的是,追求范圍經濟所導致的傳媒組織的規模必須適度,必須綜合考慮技術、市場和管理各方的制約因素,將融合規模控制在能夠掌控的范圍之內,否則管理成本過高會危及傳媒組織生存。

總而言之,媒體融合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正在進行、不斷探索的過程。很多融合還處於較低層次,隻對各種資源作簡單的疊加,並未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但是,我們相信,媒體深度融合后迸發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在市場營銷方面的新贏利模式等,必將給傳媒產業帶來革命性的飛躍。

(作者單位:無錫廣播電視集團(台)新聞中心)

上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