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全媒體記者的能力要求【3】

趙亞光

2015年03月09日13:45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三、對信息的梳理、求証和深度解讀能力

信息技術革命導致社會信息量爆炸式增長,人類進入信息冗余時代。但人們獲取信息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加輕鬆,因為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從信息的茫茫大海中搜尋自己需要的信息。這就要求媒體的服務功能發生變化,由原來單純的信息提供者角色轉變為“信息管家”,不僅要為用戶及時精選出他們需要的、有價值的信息,還要對信息進行整合、解讀和分析。這主要體現在:

(一)對信息的梳理與求証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因其開放性,使得所有人都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可由於把關人的缺失,導致充斥其間的各種信息魚龍混雜。面對紛繁蕪雜、真假難辨的信息資源,職業記者的首要責任就是從這些海量信息中選取對社會影響最大、公眾關注度最高的信息進行專業的調查核實,並且有邏輯地加以整合和梳理,最后通過不同終端呈現給用戶。梳理、選擇信息的標准是新聞價值,核實、求証信息的依據是新聞事實。近年來,不少主流媒體有針對性地開辟了專欄,用於回應網絡熱點、澄清真相、緩解情緒、引導輿論,如《人民日報》的“求証”、央視的“這是真的嗎”等等,“澎湃新聞”更是號稱要打造“中國第一個新聞問答產品”,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分辨真相和謠言,並將核實結果實時更新。對蕪雜信息的梳理、核實,要求記者具備更高的價值判斷和調查能力。

(二)對信息的深度解讀

微博等新媒體信息的真實性無法保証,還由於信息提供者的非職業化和所處地域的分散性,導致信息常常是淺層的、碎片化的、不可持續的。這時,對信息進行深度解讀就成了專業傳播機構在梳理核實之后的另一項重要責任。有傳播學者提出了一個“淨菜”理論,認為全媒體時代,新聞和信息已從過去的稀缺變為泛濫,受眾迫切需要的不再是信息量的龐大和傳播的快捷,而是一種信息的安全感——對所關注信息深入透徹的了解,因此,新聞報道應該像菜場為家庭主婦提供“淨菜”服務一樣,由粗放的告知性向“精加工”式的解釋性轉變。[2]2007年起,《華爾街日報》大幅壓縮了資訊而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聞。他們認為,在全媒體時代,報紙繼續報道昨天發生的新聞已沒有意義,而分析、深度、見解才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一現狀要求記者不斷提升對新聞事件進行縱深開掘的能力,學會在新聞諸要素中重點回答“WHY”和“HOW”,並根據全媒體傳播規律進行必要的信息關聯,向用戶提供超越“點”事實之上的、具有系統性的報道與分析,滿足用戶對新聞背景、細節展示、意義分析、前景預測等方面的深度需求。

四、對信息的研判和評說能力

“眾聲喧嘩”是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新媒體為公眾發表觀點提供了空前便利,但由於網民的認知水平差異、思考角度不同,發出的聲音難免良莠不齊,很多包含了不理性的道德批判和極端的情緒宣泄,有時還會尖銳對立。這時,專業傳播機構的權威觀點就顯出了極強的指導價值。從這個角度看,媒體和記者的“船頭瞭望者”功能並沒有過時。

(一)以記者的知識積累迅速對信息進行分析、評論

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之快、意見之多前所未有,尤其在一些突發事件后流言四起,公眾迫切需要權威說法,這要求記者在第一時間揭示真相,同時兼任新聞評論員角色,在眾聲喧嘩中亮明觀點。當然,記者發表觀點的基礎是,其對社會和相關行業的深入了解,扎實的調查採訪,深刻的思想和嚴謹的邏輯推理。隨著傳媒業競爭的加劇,這種能及時發聲的評論員型記者將越來越受歡迎。

(二)在與相關人士及受眾的互動中,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結論

公眾從過去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到可以發表自己觀點,並進行適時交流溝通,有利於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並最終形成社會共識。因此,媒體在與相關人士的互動中得出結論、發表觀點成為全媒體時代的一大特色。如今,很多電子和網絡傳媒的評論類欄目,都採用了記者與嘉賓、新聞當事人、公眾在線或現場互動交流的方式,構建開放式的輿論場。揚州電視台《關注》欄目中有個“有話說”板塊,記者在報道新聞事實后,常常以電話或視頻連線的方式邀請相關人士發表觀點,並通過微博、微信、短信等平台聽取觀眾意見,邊“說”邊“議”。這要求記者不僅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准確的價值判斷,更要有高超的話題駕馭能力,能在互動中敏銳地發現亮點,及時分析、歸納,最終得出令人信服的觀點。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記者的綜合能力,包括技能、應用、意識、知識積累等多個層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面面俱到、成為各方面都臻於完善的全能型記者,雖然是努力方向,但在現實生活中難度很大。可能的解決方案是,掌握全媒體傳播所必須的各項基本技能,同時在一方面或多方面術業有專攻,成為一專多能型記者。傳媒機構有必要了解每一位記者的業務特點,通過各人的長項相加,以實現報道團隊的優勢最大化。

注釋:

[1]趙亞光.生成“水波紋”效應.視聽界,2012(04).

[2]趙亞光,劉萬鬆.深度報道:揚傳統媒體之優長.視聽界,2013(06).

(作者單位:揚州廣播電視總台)

上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