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給人形成這樣的錯覺:記者的職業門檻已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消弭,人人都能當記者。本文通過分析,回擊了這一錯誤認識,並揭示出全媒體記者除了傳統記者所需的採訪、調查、編輯等基本能力外,在新技術應用、意識、知識積累等多個層面所要達到的新要求,為媒體融合背景下全媒體記者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參照系。
【關鍵詞】 媒體融合﹔全媒體﹔記者﹔能力
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傳統媒體探索資源整合,以實現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其模式多種多樣,一個共同特征是:以往條塊分割的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等媒體都不再僅僅生產一種形態的新聞產品,並依靠單一的傳播載體為受眾服務,而是以“同平台採集、多平台發布”的方式完成對同一信息的立體化傳播。以廣電媒體為例,電台、電視台將從過去單一的節目播出機構,改造為“一雲多屏”的綜合節目服務平台。“雲”是指內容,即建立包含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的媒資庫,“多屏”是指構建數字電視網絡、網站、戶外大屏、車載電視、手機客戶端等多終端、全覆蓋的內容分發體系。
在這樣的傳播體系中,原先為單一傳播終端採寫新聞、提供稿件的傳統記者,就變成了為“雲”媒資平台貢獻內容的“雲記者”,即全媒體記者。他們以全媒體思維和開放性視野,根據傳播終端的不同定位和需求,策劃採寫不同的稿件,綜合完成平面媒體、廣播、電視及網絡、手機客戶端等傳播終端的發稿,對同一新聞題材進行差異化層級開發。
顯然,要完成這樣的任務,記者除了具備採訪、調查、編輯等傳統技能,以及對相關行業必要的知識儲備外,還必須具備基於全媒體平台的多種能力和意識,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適應全媒體傳播的復合技能
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報道是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表現形式的綜合體現。因此,在媒體融合背景下,記者不再為某個單一的傳播載體和終端服務,而是為所在媒體集團旗下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手機客戶端等不同的傳播平台提供稿件。記者必須掌握寫稿、攝影、攝像、非線編輯,甚至出鏡報道等復合技能,其提供的新聞素材必須符合不同傳播終端的制作標准,具備各自的模塊要素,使之能為不同媒介的編輯所用。BBC等實施媒體融合較早的大型傳媒集團早已實現了新聞生產的集約化。即使很重大的事件,他們往往也隻派一個兩三人的全媒體報道小組,成員擁有全媒體記者的“十八般武藝”,一般首先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在網上發布簡訊,隨即與廣播連線,介紹事件的大體情況,然后投入電視現場報道,並為網站撰寫博客新聞,力求使新聞事件在自己的媒體平台上得到全景式立體展現。
媒體融合是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中產生的,還會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進,這導致全媒體時代新聞生產與新技術的“伴隨性”——新技術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無處不在、持續發展。記者隻有緊跟技術進步、不斷學習,學會使用功能不斷完善的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多功能相機和攝像機等,掌握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的處理、傳輸技術,才能完成在不同載體和終端的新聞信息傳播。例如,近年來手機客戶端成為新聞傳播新平台,記者應盡快學會如何快速地向這一平台推送信息,並弄清客戶端信息在表述方式以及文字與圖片、影像的配合上的新特點。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