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號之獨特魅力?
周劼人
本文中,我結合自己開設的母嬰育兒類微信公號“娘娘說”(微信號:nianiashuo)的經驗來談談體會。媒體人為所在媒體工作,和為自己開設的公號撰稿、運營,這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我想用三個關鍵詞來闡述:個性、潛力、界限。
關鍵詞一:個性
兩個身份之間最大的區別便是——職務行為與非職務行為。
媒體往往是指公共媒體機構,其具有穩定的價值觀,成熟的工作流程,嚴密的審稿機制,對媒體人而言,這意味著非常強的“規定性”。因而,在操作具體內容時,無論媒體人自身是否認同媒體機構的價值觀,其最終輸出並得以面世的作品,一般都會有比較穩定的價值取向。換言之,媒體人自身的個性從屬於、服從於機構的屬性和定位。而自媒體的一大特點便是“個性化”,無論其公號定位還是具體內容,都具有鮮明的個體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這種魅力吸引粉絲訂閱。因而,媒體人在為自己運營的微信公號制作內容時,會更張揚出自己的個性和特點。
關鍵詞二:潛力
任何一個傳統媒體,都有自己的行業分類和關注范圍,再加上其公共平台的屬性,導致其無法涵蓋所有的社會需求,也不能滿足全部媒體人的個體訴求。而自媒體則不存在這些方面的限制。
結合我的個案來說,“娘娘說”是一個母嬰育兒的公號,主打“科普”牌,主要涉及醫學和心理學科普知識。因為懷孕對一個個體而言,是生理狀況的重大改變﹔對這個個體和所處的家庭而言,則還有情感、結構、關系等生活狀態的改變。前者往往需要醫學知識的支撐,而后者則往往涉及心理學的相關問題。由於我身邊有大量醫學界、心理學界的專家朋友,而我對這兩個領域又有極大的興趣,因此可以結合自身懷孕分娩的經歷,把遇到的問題當成故事寫出來,再請專業人士做對應學科內專業的分析。寓教於樂,情真意切,粉絲的反饋是“既接地氣又高大上”,所以吸引了一批處在相同人生階段的讀者。
我以每周一篇,甚至更高的頻率來寫與孕產相關的醫學和心理學問題,遇到相關熱點時,則隨時發稿。試想,有哪一個現有的媒體機構可以給我提供固定的發稿空間?即便是所謂的開設專欄,也很難做到有稿即發、即時互動吧?更何況,在為媒體機構工作時,這些我最有興趣的話題,或是過不了選題標准,或是輪不上我來寫,或是寫出來的內容不符合發稿標准。但微信公號恰恰提供了這種可能。因此它常常能讓同一個媒體人,在選題的廣泛性和深刻性上,都產生巨大的拓展。
並且,媒體人長期浸潤在行業中所獲得的職業理性和專業精神,可以幫助其操作的自媒體內容更符合傳播規律。比如,相較醫學和心理學的專業人士,我可能更懂得如何借助社會熱點話題挑選題(比如姚貝娜去世時討論孕期乳腺癌的問題),如何在行文安排、圖文配合、標題設置上抓住受眾的眼球。
因此,媒體人自身的潛力,在自媒體平台的包容下,在專業性的幫助下,往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關鍵詞三:界限
媒體人在自媒體上張揚個性,需要意識到“傳播”和“傳名”的區別,更要厘清媒體人和自媒體人身份的界限。
傳播,是為了傳播思想、知識、見解﹔但傳名,則一切為了出名,哪怕以出位、出格作為手段。一方面,微信公號存在巨大的商業化潛力,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誘惑﹔另一方面,隨著運營公號的影響力日漸增強,運營者的名聲也會隨之提升。這時就要更加注意區分“媒體員工”和“自媒體人”這兩種身份。在公共平台和自媒體平台上的行為、尺度等,都要明確地區隔開來。更重要的是,職業行為和非職業行為,其實無法完全分開。特別是隨著知名度的提高,職務身份也會被更多的公眾了解,從而使職務行為更容易被關注,“知名自媒體人”很容易轉化成“知名媒體人”。
此前不少通過微博成名的媒體人,成名后在供職媒體的言行都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轉變。仿佛自媒體帶來的“名氣”,成了他們言行的“保護傘”。而如今,媒體人運營微信公號,在微信公號上的所作所為,也要照顧到自己公共媒體人的身份,要有社會責任的擔當。所謂社會責任,這裡尤其要強調的是,討論任何問題都要基於對社會現實所處階段的准確判斷,既不超前——脫離國情現實和發展階段,也不守舊——一味固守傳統的慣例。而超前與守舊,恰恰是目前自媒體平台上容易出現的兩種傾向。它雖然能吸引眼球,但恰恰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和政治上的幼稚。
總之,媒體人涉足微信公號后,無論在媒體平台或是自媒體平台,都不能因為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提升,而放縱對自己的約束。理性、客觀,但同時有個性的表達與運營,才是“媒體人”這個群體獨特的魅力所在。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