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2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傳統媒體人之自媒體體驗

2015年03月16日11:14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主持人:黃馨茹 趙 金

嘉 賓:

霍 仟:就職於騰訊科技北京分公司﹔曾在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周刊、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實習

周劼人:新華社記者

佘宗明:新京報評論員

主持人的話:在傳統媒體積極擁抱新媒體,嘗試媒體融合的同時,媒體人也借助微信公號傳播信息,發表觀點,與受眾進行互動。微信公號改變著媒體生態,也改變著媒體人和受眾的關系。

本期茶座的嘉賓或正在媒體工作,或曾在媒體工作﹔或運營著與媒體有關的公號,或運營著與自己興趣相關的公號。微信公號如何影響著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微信公號給他們的觀念帶來了哪些變化?運營微信公號的過程中,他們受到了哪些啟發?請看嘉賓觀點。

微信公號改變了我的職業軌跡

霍 仟

過去,我是一個徹底的傳統媒體人。在6年新聞學院的學習過程中,我的實習幾乎是在傳統媒體裡完成的:報紙、雜志、電視……微信公號剛出來的時候,有在互聯網從業的朋友建議我去注冊一個試試,當時一心隻想去傳統媒體工作的我,打心底裡是瞧不上這種新媒體的:隻會花時間,又掙不到錢,做了有什麼意義? 我拒絕了朋友的建議。

直到2013年9月,微信和微信公號迅猛發展,微信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也成了微信公號的忠實用戶,習慣有空的時候看看喜歡的微信公號。有一天看到一個做得很不錯的微信公號最底下出現了廣告,那時我懵了,不禁感嘆“注意力經濟果然是真的”,哪裡吸引了眼球,積累了人們的注意力,哪裡就會有生意。

抱著對移動互聯網上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強烈好奇心,我拉著我的實習老師——中國青年報的劉萬永,注冊了微信公號:“仟言萬語”。我們注冊這個公號時,微信公號一共有200萬個,現在已經有800多萬個了,每天以2.5萬個的速度遞增。

注冊微信公號很簡單,注冊后我們才發現了問題,怎麼做呢?怎麼吸引訂閱戶?我們又該發什麼內容給訂閱戶?

當我們把公號信息放在社交網絡時,很快就吸引了一千個訂閱戶。在這一千個訂閱戶面前,我感覺到了壓力。我們最先設想的是,因為我和劉萬永老師的身份特性:一個是新聞學院的學生、媒體實習生,一個是資深媒體人、新聞學院業界導師,可以和訂閱戶交流與媒體相關的話題,內容主要由我們來寫。

做了兩天發現做不下去了,訂閱戶不斷在增長,而我和劉萬永老師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生產出那麼多足夠優質的內容滿足我們的訂閱戶。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始終是第一位的。我們開始向身邊的同學師友征集內容,把他們所寫的業界觀察、實習總結、記者手記等內容發在我們的公號上。由於我們所提供的內容確實還不錯,再加上這類型的微信公號還不多,那時候基本上我們每天發的文章都會在朋友圈裡刷屏。

剛做微信公號那會兒,我是極其興奮的。每次發完文章,我打開朋友圈,發現大家在分享我們公號上的內容﹔打開后台,看到訂閱戶不斷激增,而且不斷有訂閱戶進來留言,對我們所發的文章進行反饋,告訴我們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文章、不喜歡什麼樣的文章。每天晚上都會有訂閱戶在固定的時間等著我們發文章,有訂閱戶每天都要對文章進行點評。不僅如此,后台數據分析也能及時告訴我們文章發布效果。

那時候,我和劉萬永老師每次見面聊起這個公號,都很激動。他說,做微信公號讓他能夠意識到讀者到底是誰,過去傳統媒體也講記者寫稿要有讀者意識,可是讀者到底是誰讀者在哪,記者心裡是不清楚的。在微信公號上,后台可以清楚地看到讀者是哪些人、他們的反饋能夠及時看到。

當時我在傳統媒體實習,辛辛苦苦去暗訪寫來的深度報道發在報紙上,發完了得不到什麼回應。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我的報道,也不知道我的報道能引起什麼樣的反應,讀者對報道有什麼意見。而我在微信公號上寫一篇文章,文章發出去,我可以很快就知道文章的傳播效果和讀者反饋。

訂閱戶不斷增加,為了給訂閱戶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我們隻能夯實內容質量,這時候我們公號內容的來源不僅僅是我們自己或者是身邊師友寫的內容,隻要看到了好文章,適合我們公號,我們就會主動去聯系作者,要求授權,發在我們公號上,直到現在也還是如此。我們的工作重心,從內容生產逐漸轉移到渠道運營上。“仟言萬語”不再是一個個人媒體,而是一個小圈子裡優質內容的集散地和輸出地,變成了一個渠道。

這時劉萬永老師說,雖然我們公號上優質內容不少,但我們還得做原創。於是,我們自己去找選題,找傳媒圈的優秀記者進行訪談,寫好文章后發在自己的公號上,從選題確定,到訪談寫作,再到在公號上發布內容,速度非常快,文章發出去反饋非常及時,各方面都比我當時實習所在的傳統媒體優越不少。

我從運營微信公號上也獲得了很多樂趣,有一些行業大咖來關注我們公號,還主動加我為微信好友。在那個階段,我主動或被動地結識了很多朋友。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對給報紙寫稿這事提不起興趣,寫完了除了稿費,沒有任何反饋,獲得的成就感遠遠不及運營公號。而在自己的微信公號上,我自己也可以寫稿,更直接地與訂閱戶交流。我意識到,沒有渠道,再優秀的內容釋放出來的能量始終是有限的,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渠道的重要性。逐漸地,我發現自己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內容生產者,更像一個“職業經理人”,為我的訂閱戶挖掘優質內容,並且包裝成適合在移動端閱讀的形式推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根據訂閱戶的反饋和數據分析,更加清楚訂閱戶的需求,也更容易滿足訂閱戶的需求。

等到微信公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有一些廣告主走上門來,問我們的公號能不能做廣告。做新媒體其實就是搶佔渠道,搶佔用戶的注意力,當你收獲了足夠多的注意力,盈利是遲早的事。

和我們同一時期運營的公號還有很多,后來很多就不見了。做新媒體,就得順應互聯網的游戲規則,把過去傳統媒體的做法拿到互聯網上,不一定能完全適用。為了更加深刻地體會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畢業前夕,我最終的簽約單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后,我為一款閱讀類的APP做新聞內容運營,將每天發現的最重要、最好的新聞以各種形式觸達用戶。這個工作和我之前運營微信公號大同小異。這時,我意識到,原來2013年10月底,“仟言萬語”為我打開了職業生涯中移動互聯網的大門。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