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內容為王,科技報道應注重選題多元化
科技報道之所以被關注,是因為其內容是被大家所需要的。在全媒體環境下,科技報道依然是“內容為王”,其傳播的第一步是如何在內容選題上創新。調查數據顯示,《寧波晚報》的科技報道大多與環境、生活、健康有關,對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宣傳卻很少。
受眾的科學需求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日常生活中種種和科學有關的問題,都可以列入選題范圍。對科技政策、方針的報道,可以讓讀者及時了解最新科技思想與精神﹔對國內外重大科技新聞的報道,可以讓讀者了解各領域的科技新動態﹔揭露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科技報道,可以消除不良影響,免使讀者上當受騙﹔健康、醫療、生活類的科技報道,可以幫助讀者樹立科學的生活觀,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報社還可以根據不同版面策劃相應選題,甚至在同一版面設置多種選題。報道不能單獨地集中在科學方法、科學技術、科學精神、科學政策的某一方面,要注意選題的多元化。當然,選題定位的正面和准確,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不能為了多元化使選題存在誤導、獵奇傾向。
(三)結合熱點,以專題報道形式解讀科技問題
2014年2月19日,《寧波晚報》在“中國/聚焦”版整版轉載了新華社有關霧霾的報道《誰是霧霾“真凶”?》《長三角等三大區域污染源解析年底將初步完成》,比較全方位地解答了市民關心的霧霾問題﹔2014年3月27日,報紙在“世界/聚焦”版又整版轉載了新華社有關馬航的報道《衛星又發現122個疑似漂浮物》。這兩條科技新聞都抓住了人們關心的熱點,但均未形成系列報道或專題,信息量有限。
以專題形式出現的科技新聞,能彌補單條新聞信息量有限的缺點,擴大報道的深度和廣度。一些重大的、有較多可挖掘信息、受眾關注度較強的科技新聞,報紙若能精心策劃,一定可以發現許多值得報道的亮點,從而形成報道的合力。
彭蘭教授認為,“專題信息的構成包括三個層次:核心信息、周邊信息和輻射信息。”“核心信息”滿足受眾對信息的基本需求,實現報道的主要目標,是直接針對新聞事件或主題的信息﹔“周邊信息”是指與新聞事件或主題相關的背景信息、相關知識等,它們有助於豐富人們對當前對象的認識﹔“輻射信息”是指從當前新聞事件或主題引申出來的信息,如同類事件的信息,它們可以幫助人們進行縱向或橫向比較,在一個更大的坐標系上認識當前對象。[4]”科技新聞專題的信息也大致如此。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專題報道為例,此類專題報道中有關“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構造、運行的軌道設計、地面應用系統等科技知識屬於核心信息和周邊信息,能夠給受眾提供專業背景知識﹔而月球的結構、其他國家探月的成果則屬於輻射信息中的科技知識,不但豐富了專題報道的內容,還滿足了不同受眾的多層次閱讀需求。
科技新聞應抓住社會熱點進行專題策劃,運用大標題、大圖片、頭版頭條、整版連版等形式,集中版面優勢,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聞報道,多角度、多側面地展開深入報道。版面編排集消息、言論、特寫等於一體,將片斷的、零散的信息聯系起來,為那些超出人們認知范疇的事件提供合理的解釋,這樣的科技報道方能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四)細分受眾,選擇讀者關注的內容進行差異化傳播
傳播學的“使用和滿足理論”告訴我們,受眾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體,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接觸和使用媒介,這種需要和社會因素、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地域、文化程度的讀者,因為自身需求的差異,感興趣的科學話題也不同,對科技信息的關注程度不同。如男性對國家經濟發展(71.12%)和科學新發現(65.54%)最感興趣,而女性在醫學新進展、公共安全和節約資源和能源方面的興趣程度稍高於男性[5]﹔城市老年人對保健信息比較關注,年輕人則對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更感興趣﹔知識分子關注環境治理、食品衛生安全,農民則想看的是科學種田、科學養殖、品種優化與改良等知識。喻國明教授說:“受眾的分化形成了許許多多受傳者群落的‘碎片’,傳播致效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必須開始特別重視每一細分的個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單一消費者的個性和心理需求。[6]”科技傳播既要遵循普惠制,也要注重差異性。科普就是要有針對性地從不同受眾的需求出發,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喜歡的傳播形式進行宣傳,以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五)深入淺出,“軟化”科技新聞,讓受眾好奇閱讀
科技報道有很強的專業性,涉及的內容往往生澀難懂,比如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技術、新的發明,這要求讀者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如何把難懂的問題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表述清楚,化“硬”為“軟”,讓受眾好奇閱讀,是值得每個科技記者、編輯去研究和琢磨的問題。
1.人文化。科技信息專業、深奧,對讀者的吸引力弱,這是其先天不足。但晚報若能摒棄科技新聞報道的傳統模式,在新聞中注入人文情懷和人文樂趣,這不僅可以使科技報道通俗化,也可以使其更加充滿人情味[7]。如《寧波晚報》的《近期我市發生多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醫生提醒:冬季洗澡要注意安全》,副標題“醫生提醒:冬季洗澡要注意安全”就非常具有人文關懷。
2.形象化。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長文章已經越來越不受歡迎了,現代人進入了“讀圖時代”。一張好的科技新聞圖片能起到“一圖抵千言”的作用,科技報道若能重點開發和利用圖片優勢,用生動易懂的圖片來表達科學研究的專業內容,那麼受眾必能在輕鬆愉悅的狀態下接受科技的熏陶。如《寧波晚報》的科技報道《“120”急救屢陷困境:高層住宅電梯容不下救命擔架 深轎廂電梯可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記者在報道時就制作了高層電梯和救護擔架的仿真示意圖,採用了圖文並茂的形式,將高層住宅電梯的困境清晰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另一篇報道《49歲男子昨重度中暑不幸身亡 最近一周我市熱衰竭和熱射病病人激增 預防中暑降體溫補體液最要緊》則直接附了橙色為底的“熱射病分解圖”,解讀了熱射病的病因、症狀和易患病人群,圖片醒目,科學性和通俗性兼備。
3.生活化。科技涉及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讀者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現象,記者要善於觀察,及時發現這類現象和問題,請有關專家和學者幫助讀者釋疑解惑,引導和指導市民的生活消費。如住房的科學裝修、綠色環保建材的選擇、瓜果蔬菜農藥殘留的去除、飲食的科學調配……如《寧波晚報》中《100名成年人中57人的眼鏡“超期服役”了鏡片使用年限一般不超過五年》《“感冒”久治不愈,當心亞甲炎》等主題就非常貼近民眾的生活。
許多讀者在面對科技報道時都會疑惑:這個科學研究有什麼作用?對我們生活的意義在哪?如果記者在報道時能用具體的生活案例去充實和豐富抽象的科技信息,在生活案例中提取深刻的科學原理,相信報道更能引起受眾的重視,使他們產生共鳴。
(作者系寧波廣播電視大學文法系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王學健.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公布[N].科學時報,2010-11-26.
[2] 2013寧波市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數據[R].寧波市科學技術協會,2014(5).
[3] 任學兵.信息傳播中內容分析的三種抽樣方法[J].圖書情報知識,1999(3).
[4] 彭蘭.網絡新聞專題的特點、發展及編輯原則[J].中國編輯,2007(4).
[5] 2013寧波市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數據[R].寧波市科學技術協會,2014(5).
[6] 喻國明.解讀新媒體的幾個關鍵詞[J].媒介方法,2006(5).
[7] 董玉芝.科技新聞報道要有人文意識[J].青年記者,2013(2).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