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介依賴”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社交”成癮【3】

——以對四川大學學生微信使用情況的調查為例

朱亞希

2015年03月17日15:0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2.總結和討論。(1)大學生對微信的依賴現象普遍存在。

在此次調查中,被調查的156位同學中,大部分同學存在著對微信的依賴現象。盡管不排除在樣本的選取和代表性上存在操作性誤差,但總的來說,此次調查的結果是具有一定說服力的。微信,作為一種高端的網絡交流工具,自推出以來以一種迅猛的態勢進入大學校園。作為web2.0時代社交媒體的新生代表力量,微信以其獨特的“語音對講”、“手機群聊”“LBS”等功能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並且,在社會交往和人際互動方面,微信也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泛的社交平台。因此,社交需要相對旺盛的大學生群體更容易成為其忠誠用戶,並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性。另外,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內的移動終端使用的便捷性也為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提供了方便,也是促使大學生形成社交媒體依賴的又一重要原因。如何將這種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控制在一個合理適度的范圍內,不至於成癮,還需要學校加強對媒介素養等相關方面的培訓。(2)大學生“社交成癮”直接影響其現實人際間互動。大學生是社交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社交媒體場域上的人際互動往往具有虛擬性的特點。謝榕指出,從網絡的虛擬性出發,網絡為人們的自我呈現和人際互動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和空間,自我呈現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特性下表現出和現實中完全不同[6]。另外,王婷婷也認為,人們在社交網絡中進行的是一種隨著自己個性的“表演”,這樣在網絡這個空間裡呈現出來的自我也是匿名修飾過的自我[7]。社交媒體因其架構的平台本身就是虛擬性的,所以社交媒體用戶在表達和互動時運動的手段具有符號性和表意性。換句話說,社交媒體上的交往者往往運用各種表達符合和形態各異的面具來“偽裝”自己,每個個體都是角色表演中的導演。這一點和現實中人際交往有所差異,即便是現實中人際互動也同樣有“表演”的痕跡,但面對面的人際交流畢竟交流雙方的身體“在場”,通過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交流的雙方似乎表演的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對社交媒體產生依賴的大學生往往會因在在線上活躍的時間增加而直接導致在現實中人際交往的頻次和頻率降低。因此,盡管社交網絡中的互動還是“人”的互動,但隨著互動過程的整體框架的改變,個人在實現互動和呈現自我時使用的技巧和結果發生明顯變化(戈夫曼),日積月累的這樣下去,其實不利用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融入社會,不利用身心的健康發展。“我喜歡在朋友圈發我的照片,每次發照片之前我都可以先使用美圖秀秀(照片美化工具),通過加工,瞬間我就很有自信。每次點贊的都是一大群人,在這一大群人中,其實特別熟悉的人並不多,很多人甚至沒見過幾次,但他們每次回復說我又變漂亮了我就十分滿足。不過每次有不太熟悉的人約我出去玩時我又會感到恐懼,特別是在我臉上的痘痘冒出來的時候”。

因此,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人際互動其實是出於一種印象管理[8],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調節他人對自我的認識,而現實生活中交往往往不具備這樣的可操控性,這也是許多大學生迷戀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最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大學生依賴社交媒體還會導致人際間情感梳理和人際冷漠。社交媒體場域下的人際交往不同於現實生活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在網絡建構的虛擬世界中,其安全、隱匿的特點滿足了人們表達真實情感又害怕受到傷害的心理[9]。由於在社交網絡中大學生得到情感認同和滿足,一些大學生在心理上對線上人際互動具備了強烈的歸屬感和依賴感,一旦在現實社會中出現偏差時,往往會產生無所適從的焦慮和恐懼,因此反而會助長冷漠厭倦的情況。在這種消極的情緒作用下,甚至會形成自我封閉的心理,造成大學生一系列不利心理問題。由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發表的第2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網民生活形態研究中指出:越是重度依賴用戶,對互聯網可能產生的社會隔離認同度越高。因此,大學生也應該引起重視,如果過度的依賴社交媒體,與社會生活脫節的可能性越大,難免也會造成人際交往障礙和隔閡[10]。因此,一方面大學生在未來的媒介使用過程中,要適度把握使用時長,掌握正確的社會交往方式﹔另一方面,學校和社會可以通過給予一定的媒介素養教育來提升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做到趨利避害。

四、不足及問題

第一、本文採用的是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樣本選取和樣本數量上可能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的科學性。第二、本文的落腳點在社交媒體,但僅選取微信作為個案研究,說服力略顯欠缺。第三、媒介依賴理論作為比較成熟完整的理論,考察的是一個人越依賴於通過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媒介在這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對這個人的影響力也就越大。在本文中,並沒有對媒體需求這個重要變量進行考察,探究大學生使用微信是因為滿足了其個人需求從而產生的依賴,這是本文的不足之處,也是論文需要繼續完善的方向,在后續研究中,會主要解決這部分的問題。

(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美)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著.曹書樂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張詠華.一種獨辟蹊徑的大眾傳播效果理論——媒介系統依賴理論評述[J].新聞大學,1997(1).

[3] 謝新洲.“媒介依賴”理論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証研究[J].石家庄經濟學院學報,2004(2).

[4] 曠潔.媒介依賴理論在手機媒體環境下的實証研究-基於大學生手機依賴情況的量化分析[J].新聞知識,2013(2).

[5] 梁娜,楊爍.80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程度調查報告[J].東南傳播,2009(3).

[6] 謝榕.網絡空間自我呈現過程中的工具利用——以QQ空間為例[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0(3).

[7] 王婷婷.社交網絡中的自我呈現[J].學理論,2011(17).

[8] (美)戈夫曼著.黃愛華,馮剛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9] 肖靜.新媒介環境中人的異化[J].當代傳播,2007(5).

[10]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 2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doc/2009- 07-16.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