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從《山村夫妻教師》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2】

黃冠  唐翠

2015年03月18日14:3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故事——紀錄片的魅力

追求真實性是紀錄片的基本要求,追求故事性則是紀錄片的最高境界[1]。羅伯特·麥基認為“對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類對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層需求。這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實踐,而且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非常情感化的體驗”。曲折的情節與矛盾突出的故事賦予了紀錄片獨特的魅力。而如何滿足觀眾的期待,引發觀眾產生共鳴則是紀錄片面臨的挑戰。

 

(一)題材選取要具有故事性

尋找真實而生動的人物故事是紀錄片創作者不懈的追求。選取的人物是否具有普遍性,事件是否有代表性,情節發展過程中是否有矛盾和沖突決定了紀錄片本身的可視性和趣味性,決定了觀眾能否從感人的情節和曲折的矛盾中產生共鳴。《山村夫妻教師》講述的是一對在山村小學堅守職教23年的夫妻教師。首先,社會的主流應該是普通大眾。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就具有社會普遍性,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亮點,弘揚其社會作用,使觀眾感受到“群眾是主人翁”。因此,選題是紀錄片的基礎,而一個好的選題就等於創作成功了一半。

 

(二)捕捉情節與把握細節

人物紀實類影片往往是選擇一條或多條線索,通過跟拍的方式,抓住情節,慢慢將其展現在觀眾面前,滿足觀眾的收視期待。紀錄片中,真實生動的細節對於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想形象、真實、可信地表現人物形象,就讓細節說話[4]。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往往因為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或偶發事件,失去或中斷一些好的情節記錄。而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長時間的跟蹤過拍攝,捕捉豐富的情節,后期制作時才能取舍自如。《山村夫妻教師》的拍攝也採用了這樣的拍攝方式,小組成員分為3組,分別跟拍周建波老師,陳蓬珍老師,以及學校留守學生。用了6個月的時間,拍攝了200G左右的素材。如果沒有持續的跟蹤拍攝,或許就沒有片中學生雖然吃著隻有白米飯和咸菜的午飯卻依舊滿足的笑臉,也沒有孩子生病,周老師細心喂藥時臉上的憂愁等等讓人心痛與感動的畫面。唯有這些鮮活的細節鏡頭,才能夠吸引觀眾,使其深切感受山村學習條件的艱苦與夫妻教師的偉大與博愛。

(三)突出表現主題

不論是設置懸念、捕捉細節,還是作鋪墊沖突、引發高潮,在紀錄片的敘事和結構中都能得到充分展現,而最終的目的卻都指向主題的表現。紀錄片如果能夠通過對情節與沖突的合理設置來暗示一定的哲理,往往更容易被觀眾所記憶和理解[5]。將觀眾帶入特定的情境中,使之受到影片故事的感染,獲取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並且取得與敘事者相應的情感共鳴。《山村夫妻教師》通過真實的反映夫妻教師學校生活,給觀眾再現了一對平凡夫妻教師甘願放棄外出打工的機會依然選擇在山村堅守職教的偉大,引發觀眾對當今社會教師師德頻頻受到質疑的思考,觀眾仍然相信教師依舊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