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敘事——紀錄片的精髓
敘事是時間的藝術[6]。紀錄片敘事者將思想、時間、空間進行巧妙地處理而后向觀眾娓娓道來。一波三折的敘事結構,細致豐富的畫面敘事,真摯感人的情感敘事,賦予了紀錄片美的光輝。
(一)一波三折的敘事結構
紀錄片在講述故事的技巧上與劇情片並無本質區別,敘事結構大多採用了預敘、插敘、補敘、等等敘事手法,將吸引人的部分提前或置后,贏得觀眾的注意力。《山村夫妻教師》時長14分鐘,在敘事過程中,大多採用了插敘的方式補充細節,豐富故事。在展現周老師做飯用的煤炭時,影片中用解說詞講述了學校的經濟來源和老師工資情況﹔當說到孩子們吃午飯時,解說詞再次插敘了山村留守兒童留守的痛苦與悲哀。插敘彌補了敘事線索所展現的畫面的單一,使得所要展現的人物形象能夠過插敘的方式變得更加的豐富。而插敘的功能則是:如果處理得好,往往能夠給后面展開敘述構設樞紐,埋下命脈[7]。《山村夫妻教師》在影片開始直接展現了長遠村的寧靜與山村兒童用稚嫩的歌聲唱響《隱形的翅膀》響徹山谷的畫面,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觀眾的好奇。而后影片才開始講述通向長遠村的道路的崎嶇以及這對夫妻教師默默付出。給觀眾回味與思考留守兒童的可憐與夫妻教師的偉大。
(二)細致豐富的畫面敘事
畫面的豐富信息和獨特神韻奠定了紀錄片表述程度的基礎。而往往一些從現實中抓取的鏡頭,而不是由編導臆造或者讓人表演出來的畫面。在2014年第九屆“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作品分享會上,《山村夫妻教師》的海報讓在座的人們不禁流下感動的淚水。海報正是紀錄片中周老師給孩子喂藥的畫面,這個畫面不用任何語言描述,卻能細致的向觀眾傳達,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更是父親對孩子生病的深深的擔憂。由此可見,畫面的敘事效果往往超越了語言的平白表述。
除此以外,片中還使用了長鏡頭敘事這種開放性敘事的形式,在《山村夫妻教師》中,我們用長鏡頭記錄下了陳老師在地裡干活時繪聲繪色的談論學生的感恩行為。陳老師一直挂在嘴邊的幸福微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現場的同期聲,長鏡頭所記錄下來的畫面將紀錄片的真實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真摯感人的情感敘事
在紀錄片的情感敘事中,不論是含蓄的,還是熱烈的情感,都是紀錄片發展的催化劑,是最能觸動觀眾內心,並且能夠使其在思想上與敘事者產生共鳴。紀錄片中表達的情感不外乎包含三個主體元素:被拍攝者的情感、拍攝者的情感以及在觀眾中引發的情感[8]。
1.被拍攝者的情感。《山村夫妻教師》中就包含兩種情感:一是留守大山的孩子對兩位老師深深的眷戀與依賴﹔二是夫妻教師對孩子無私的付出和對教師職業的熱愛情感。影片圍繞這兩種情感進行敘說,清晰的勾勒出了老師、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的希望!
2.拍攝者的情感。紀錄片作者自己的情感需要被注入在影片中,成為影片中潛藏的情感底蘊[7]。《山村夫妻教師》中,筆者自覺、理性地將自己對夫妻教師這種付出的理解加入影片中,並且選擇合適的情節,運用解說詞,力求紀錄片所表達的情感與觀眾所釋放的情緒同步。
3.觀眾引發的情感。記錄片懸念設置,矛盾沖突的顯現都將引導觀眾的情緒的波動。當影片開始出現立於山丘上的長遠小學以及孩子們稚嫩歌聲時,觀眾更多地是猜測影片的發展。學校環境的艱苦,留守兒童的悲哀以及兩位老師的默默付出催生了觀眾內心對山村孩子的同情以及對兩位老師的敬佩之情﹔而兩位老師放棄所有,毅然選擇堅守長遠小學23年的默默付出使觀眾不禁沉思,從最初的同情、敬佩轉而對教師品德的肯定與思考,這種由內而外,由小及大的發展是觀眾情感的升華。
四、結 語
紀錄片《山村夫妻教師》的創作存在著不足之處,但通過這次創作經驗的體會,不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后期制作,都要把握好紀錄片的本質:真實、具體地展現生活過程和人的生存狀態。基斯洛夫斯基十年來拍攝紀錄片得出這樣的感悟:“紀錄片先天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實生活中,人們不會讓你拍到他們的眼淚,他們想哭的時候會把門關上。[9]”因此我們不能僅為真實而真實,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真實”記錄上,而應超越“真實”。不斷總結經驗,力求創作出能夠“敘說真實,回歸故事”的優秀紀錄片。
(作者簡介:黃冠: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唐翠: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
參考文獻:
[1] 劉廣宇.“美、真、善”的此消彼長—新時期紀錄片創作本質訴求的位移[J].當代文壇,2011(5).
[2] 羅煥章.真實 細節 故事——紀錄片創作的關鍵[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1).
[3] 劉培.當代中國紀錄片創作的紀實性與審美化[J].電視研究,2014(8).
[4] 毛建新.草根人物紀錄片創作芻議[J].視聽縱橫,2014(2).
[5] 周洋.當代紀錄片創作中情節與沖突設置初探[J].電視研究,2011(8).
[6] 方毅華,劉耕.尋找最美鄉村醫生 講述感動中國故事——央視紀錄片《尋找最美鄉村醫生》敘事學分析[J].現代傳播,2013(7).
[7] 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郭勁鋒.感動觀眾:個人生命體驗的公眾分享——紀錄片的情感敘事策略研究[J].背景電影學報,2013(5).
[9] DanusiaStok.基斯洛夫斯基論基斯洛夫斯基[M].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