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從《山村夫妻教師》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黃冠  唐翠

2015年03月18日14:3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人物往往是紀錄片作者最為關注的主角。而紀錄片中的人物的發展往往與故事情節緊密相連。真實的人物故事貼近觀眾的生活,帶給觀眾“主人翁”的情感體驗,因而故事情節成為了人物類記錄片關注的重點。紀錄片《山村夫妻教師》正是這樣一部敘說真實,回歸故事的人物類紀錄片。本文將以此片為例,展開對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真實性、故事性、敘事性三方面的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真實性﹔故事性﹔敘事性

“影像之美是震懾人心的”,電影一出現就顯示了它的紀錄功能。紀錄片把人們從虛構的電影故事帶到了陌生遙遠但真實的世界,就像文字見証並改變著今天的歷史。因而紀錄片創作的本質訴求便是,及時跟蹤並表達和闡釋意識與存在的關系[1]。2014年第九屆“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上,紀錄片《山村夫妻教師》以其真實細致的故事,夫妻教師感人的事跡,令人動容的師生情誼摘得了總決賽“最佳紀錄片”獎項。本文將以該片為例,展開對其創作過程中真實性、故事性、敘事性三個方面的探討與分析。

一、真實——紀錄片的創作需要

紀錄片是真實地記錄社會生活,客觀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著重展現生活原生態和完整過程,排斥虛構和扮演影視藝術形式和電視節目形態。真實是對事實而言的,其真實性,客觀性,以及紀錄片本身具有的紀實性都是紀錄片創作中不可或缺的。

(一)紀錄片的真實性

紀錄片需要真實,真實性是紀錄片的生命[2]。紀錄片《山村夫妻教師》真實的記錄了一對夫妻教師23年來對長遠小學孩子的默默付出的故事。環境惡劣,條件艱苦,他們卻用青春和付出將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送出大山。紀錄片的真實是將社會原有的生活形態以不加虛構和扮演的形式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不論是周建波陳蓬珍夫妻忙碌的學校生活,維持生活田地裡辛勤勞作的身影,還是對留守孩子視若己出的無微照顧與關懷,都是對這部影片真實的最好印証。

(二)紀錄片的客觀性

紀錄片創作有其自身要遵循的客觀原則,那就是既不能以真實的名義束縛創作手段,也不能隨意虛構[2]。客觀的鏡頭記錄、語言陳述無疑增添了紀錄片本身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1.鏡頭的客觀與真實。在紀錄片《山村夫妻教師》中有不少客觀存在的鏡頭。如長遠村的交通情況、學校的環境、校舍的簡陋的鏡頭﹔孩子們隻有咸菜卻依舊滿足吃著午餐的鏡頭﹔兩位老師午覺時間批改作業的鏡頭等等。影片中大量運用這些真實客觀的鏡頭展現人們夫妻倆人堅守23年的不易與默默付出的艱辛。

 

2.語言陳述的客觀與真實。如在挖紅苕的時候,陳老師主動的說起了兒子對自己職業的看法“我兒子經常強調我,錢沒掙到一點,一天還是活得很開朗的”。我們很想從老師那裡了解,有沒有想過放棄“教書”?周老師說:“一想到學生,關鍵是走了,學生找哪個呢?而且家長都很信任我,關鍵是那麼多的學生,我啷門放心得下嘛。”這些朴實的語言卻直白地表達了夫妻倆對長遠小學的熱愛與堅守的執著。除了訪談記錄的客觀性以外,全片解說詞基本上使用客觀陳述性語言,給觀眾提供了個人觀察的視角與思考的空間。

(三)紀錄片的紀實性

“紀實性”是紀錄片的本體特性。表象真實、結構真實、本質真實被人們認為是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3]。片中沒有刻意回避因畫面色彩、畫面反差所帶來的模糊效果而導致的影片清晰度問題。這種效果反而給影片增添一種山村生活的艱苦的視覺感。人們還是願意相信拍攝的影像所呈現的真實非電腦生成的虛擬能夠替代的。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