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土化的敘事理念
盡管中國紀錄片是西方傳入的舶來品,相對於西方紀錄片的制作與傳播相對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茶》品的是中國的茶情,傳播的是中國的茶文化,紀錄片面對的受眾是中國的百姓,考慮到本土大眾的文化背景與認知程度,本土化的敘事理念是必然的。片中以茶為題,以味蕾體現茶文化精神,不斷加入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倫理和傳統的哲學精神的聯系,從一片樹葉回歸自然,就如解說詞那樣解釋:“中國人淳朴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這是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人和諧共生的理念,這是中華文化的積澱所給予的中國人獨有的感恩天地,包容自然,傳達東方審美內涵和社會生活價值觀,傳承文明的人文情懷。正是因為民族傳統文化的敘事理念促進了中國人文紀錄片的發展,傳遞具有中國特色的紀錄片風格。
(四)國際化的敘事形態
“國際化不是去中國化、去傳統化、去特色化。國際化意味著在保持本民族特點的前提下,用國際通用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傳遞本族的思想和價值取向。也就是通過國際化之路,讓中國的價值理念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弘揚。表達語言是國際化的、世界通用的客觀觀察,反映的內在價值取向還是中國的、本土的。”[1]國際化的語言,說的就是表述方式的問題,也就是紀錄片話語表述方式的世界化。這部作品是站在全球化的敘事視野下,通過歷史,政治,文化,經濟等角度,講述茶的故事,探尋茶在國家中的傳播之路,揭示茶文化中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茶,是國家,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的命運,也是人的命運,一道茶,就是一種人生。
二、紀實性與藝術性的創作手法營造再現與表現的審美內涵
紀錄片本身區別於其他電視片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其對客觀事實的紀實性特點,融入視聽語言的藝術創作效果,在再現客觀故事的基礎之上營造了文化審美意境之美,視覺語言表現畫面的自然與真實,聽覺語言同期聲、解說詞、音樂對畫面進行輔助性的深層次解讀,通過蒙太奇的剪輯特效營造紀錄片的節奏,表達韻律之美。正是這三者對影視語言的建構,將紀錄片藝術性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再現情景的基礎之上表達創作者所傳達的審美意境與意蘊。
(一)視覺畫面語言營造藝術美感
紀錄片《茶》的畫面語言的表現主要體現在景別,光效,色彩,影調等運用中,片中對茶精致的鏡頭大多採用微距特寫,這樣既對觀眾把鏡頭中的茶進行細致入微的描述,同時滿足觀眾的求知欲,當片中的主人公在制作工藝過程中,也採用特寫鏡頭進行人物塑造,表現其在辛勤勞作創造食物價值中所表達的人生哲理。茶湯,樹葉,水流,江海,煙氣這些凝聚美的瞬間的高清空鏡頭通過減速的特點表現了時間的質感與力量,通過光與影的藝術處理體現出生命的質感與力量,整部紀錄片中的色調沒有加入強烈的色彩飽和度的暖色調,而是以清綠為主的冷色調為基調,茶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氣息在這淳朴自然的色調中還原真,純,雅的特點。真,茶源之真,純,茶道之本,雅,茶局之雅,通過真實自然的鏡頭向觀眾傳遞茶的本質,茶藝之道,即茶與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通過畫面語言的描述,傳遞茶人的品性與茶文化的精神中的真善美。
(二)聽覺聲音語言傳遞表現力
聲音作為紀錄片中重要的藝術要素,擔當著敘事和審美的作用。故事主體人物的同期聲強化了紀錄片真實的原則,身處不同地域的茶人用當地的話語風格朴實無華地講述他們的故事,片中解說詞採用晚明小品和歐式長句的復調,比如“喝茶,是簡單的事,喝茶,也是復雜的事,從簡單到復雜,中國人用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從復雜回歸簡單,同樣走過了一千多年”的詩意表達[2],在同期聲平民化的敘述風格中加入提煉主題,升華意境,傳播文化正能量的功能。片中背景音樂的應用將故事的敘事性與藝術的抒情性融合在一起,流暢自如,神秘莫測,從原始森林大樹旁深沉的擊鼓聲到大千世界的繁忙,現實的生活情感最終歸屬心靈的悠遠,不禁流露出一股龐大的音樂史詩。
(三)蒙太奇敘事剪輯的節奏感
蒙太奇作為影視語言獨特的創作手法,剪輯節奏成為紀錄片的靈魂,節奏是物質運動的產物,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因此節奏既是一個時間的范疇,也是一個空間的范疇。電視紀錄片作為時空交錯的多維立體的電視節目樣式,對節奏具有很強的選擇性。節奏原是音樂的術語,電視紀錄片加以借用,表示的是片中主體運動的方式,即輕重緩急。電視紀錄片的節奏既決定於畫面鏡頭和音樂音響的運行節奏,也決定了畫面內容主體和解說內容主體行為的節奏。節奏是藝術作品中的內在律動,這一快一慢,張弛有度,制茶,採茶,喝茶的節奏表現了人的質感,人心理的質感,以及時間的質感。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