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本特征
(一)表達方式——“形象大於思想”
《冰點》的人物特稿突出“像拍紀錄片一樣呈現新聞畫面”。例如人物的情感狀態,是喜悅還是悲傷,記者隻在進行真實細致的記錄后請讀者自行判斷。一個人的個性是由其語言和行為來展現的,而不是由記者來貼標簽。《冰點》記者趙涵漠說:“任何稿子,如果流於對感受的述說,都可能是危險的。”“特稿的細節更應該體現在‘這個人怎麼做’,而不是‘這個人怎麼想’。[8]”
也正如著名記者王克勤所說:“情緒沒有任何力量,有力量的是事實和証據。”“無現場不新聞。”“真理由若干的証據碎片構成。[9]”《冰點》通過低調內斂的理性構思和恰到好處的感性表達,達到了感情氛圍的充沛飽滿和內容結構的嚴整周密。
如在進行有關溫州動車事故的採訪時,趙涵漠說:“採訪中,我會詢問很多細節,可能你們會覺得煩,但這些細節對我的報道很重要,這些細節也是特稿寫作所必須的。第二,就是需要不厭其煩地追問下去。當時,我覺得黃一寧是一個聲音很溫柔的男孩,我就覺得他應該是很細心的,於是我就去問黃一寧說:‘你覺得朱平什麼時候最漂亮?’他說:‘穿一條裙子、一個高跟鞋,就很漂亮。’然后,我就問他:‘什麼樣的裙子和高跟鞋呢?’他就會開始回憶鞋子和裙子的細節。這些細節會讓你感覺到朱平其實是一個很愛美的一個姑娘,她對於美的認識和感受其實是這個樣子的,這樣一來人物形象和性格就豐滿起來了。但問題是被訪者可能會覺得你問這些細節毫無意義,但按照記者的工作要求,我們就是要去問。”
《冰點》記者張偉說:“有的時候,特別是突發新聞,文字是具有欺騙性的,但圖片比文字的真實度要高。[8]”所以,《冰點》的記者還非常善於尋找能真實還原現場的圖片,再回到寫字台前根據自己在現場的採訪、觀察以及照片上的情形對整個事件進行回憶、還原。正是作者站在這些驚人具體的細節背后,真實完整地還原當時場景,才能讓讀者看到看似自然無意而實質上隱藏著情緒的具體形象。
(二)缺省人物心理活動
《冰點人物》的另一大特點是沒有關於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沒有作者的代入性解讀。文章幾乎全部為對事件的陳述交代、具體細節的刻畫和人物語言的直接引用。《冰點》記者自知自己的感受范圍是有限的,絕不會像上帝般能“深入人心”。通過細節的捕捉和描寫來加強現場感,再現當時場景,讓讀者再歷事件得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會有很好的閱讀效果。
例如2013年3月20日10版上刊登的《“麻風村”唯一的老師》,全文對主人公彭紹貴沒有一個字的心理描寫,但讀完全文后,讀者心中自然能感受到這名老師為維護自己的尊嚴,幫助孩子們獲得知識走出大山的艱辛和不易。彭紹貴的堅韌和執著、辛酸和坎坷,全深藏於他生活的底色之中。
文中寫道:“彭紹貴並不著急。長大后,每當別人說他是‘麻風病人’,他默默脫下上衣和鞋,讓對方指出他身上的麻風病。對方指不出,他就說:‘以后不要叫我麻風病人。’”“也是在2003年,鳳慶縣教師進修學校同意錄取彭紹貴。當年10月,彭紹貴第一次以學生的身份坐進教室。脫產讀書兩年后,他接過畢業証書,‘嗚嗚’地哭了。”“‘我和別人沒什麼兩樣。我通過努力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彭紹貴帶點磕巴說道。[10]”《冰點》通過對主人公本人經歷的再現,語言的引用,動作的刻畫,讓讀者自然而然地走入這樣一位鄉村老師堅守自尊的內心。讀者對於人物真正的理解不是作者刻意而為之的,是在切身體會人物的所做所思后,才能知曉其背后的苦辣酸甜,達到心靈的共通和共鳴,了解其原因並理解其心情。
這些對事實本身的描寫不但朴素真誠,沒有任何無病呻吟的煽情之嫌,且其事實本身的力量就足以震撼人心,具有一般心理描寫所不具有的真實的感染力和閱讀效果。同時,如同中國畫中的“留白”一般,留有一定余地的敘述給予讀者以想像空間,這種余音繞梁、揮之不去的效果會讓讀者反復品味、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冰點人物》雖然只是《冰點》周刊的一個分支,但它完整地繼承了《冰點》一貫的血脈和性格,通過記錄人物,來記錄生活、記錄社會、記錄歷史,沉澱出普通人生活的原味、繁復事件背后的本色以及那些真正會影響歷史進程的平凡點滴。(指導老師:倪沫)
(作者簡介:蔣思悅,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
參考文獻:
[1] 張功臣.冰點——返璞歸真看中國[J].青年記者,1995(6).
[2] 李大同.讀者為什麼要看〈冰點〉[EB/OL].中國青年報網站.
[3] 陳璇.用胡子死磕一份紅頭文件[N].中國青年報,2013-01-30.
[4] 李斌.科學界派往課堂的代表[N].中國青年報,2013-12-04.
[5] 王雪迎.像007一樣活著[N].中國青年報,2013-07-17.
[6] 杜涌濤.冰點周刊:矜持態度 精致閱讀[EB/OL].中青在線,2009-08-04.
[7] 汪成軍.中青報〈冰點周刊〉的文化傳播分析[EB/OL].第六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人民網-傳媒頻道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44110/189065/13896667.html.
[8] 張志安,劉虹岑.記錄小人物就是記錄時代本身——〈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記者趙涵漠訪談[J].新聞界,2013(2).
[9] 王克勤2013年12月10日於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座記錄.
[10] 郭建光.“麻風村”唯一的老師[N].中國青年報,2013-03-20.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