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淺談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2】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張家齊

2015年03月24日14:2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現狀及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在市場的層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的成功畢竟隻能說是一個孤例。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一直乏善可陳,與國產電影的處境頗為相似:數量多,質量低,影響力弱,缺乏觀眾和市場。最近幾年偶有優秀作品出現,並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但幾乎都是曇花一現,偶爾的成功並沒有改變電視紀錄片根本的生存處境,在這一點上,電視紀錄片的處境又不如國產電影:國產電影每年至少會有幾部叫好叫座,但是電視紀錄片叫好叫座的情況則堪稱稀有。

從題材內容上來看,目前,國產電視紀錄片以人文歷史題材居多,主流文化紀錄片以意識形態宣傳為目的,宣教型紀錄片在我國紀錄片中佔據著一定的數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目前嚴肅類的紀錄片逐漸被邊緣,精英文化紀錄片陣地一點點縮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電視紀錄片開始出現情節化趨勢,比如《大明宮》就有演員參加演出。牛寒婷認為,這也是一種風格創新。無論是拍紀錄片還是故事片,風格都應不拘一格。也許,為了保証一定的觀眾,免得電視紀錄片落入一種孤芳自賞的境地,紀錄片創作者需要創新作品風格,精選題材內容,調整角度,改變舊的創作模式和創作理念,避免落入俗套。

從數量上來說,2012年,國產紀錄片產量比2010增長了三倍。其中電視、中央新影集團、中國教育電視台以及省級制作機構的紀錄片生產總量達到了3000小時,2010年的產量約1000小時。2012年主要電視台相關頻道首播國產紀錄片總時長達1萬小時,時長比2010年提高了3倍多。

從影響力上來說,高制作量和播出時長並未給中國紀錄片帶來理想的收益,這些紀錄片大多都隻放映一次便悄然下架,在放映的時候收視率低,放映之后也很快被人遺忘,根據來源,中國紀錄片市場產品可分為三種類型: 國內機構自制、從國外片商引進譯制包裝和國外供片商直接供片三類。其中國內機構自制約佔總數的71%,從國外片商引進譯制包裝約佔總數的22. 6%,國外供片商直接供片的紀錄片約佔總數的6. 4%。

令人失望的是,國內機構自制紀錄片雖然數量佔優,但大多僅限於在地面頻道小范圍地一次性傳播。外購包裝紀錄片與國外供片商直接供應的紀錄片雖然隻佔30%的份額,但大多是高品質的優良作品、傳播層次覆蓋全、范圍廣、頻率高,具有更強的市場價值,影響力不可低估[2]。

從受眾關注程度來看,2012年央視紀錄頻道的固定觀眾從2700萬增加到4200萬。這其中,《舌尖上的中國》帶來的正面效應不可忽視,如果不能吸取該片的成功經驗,生產出更多既貼近受眾,又受市場歡迎的紀錄片,很難說現有的觀眾規模能否在未來繼續維持。

從制作機構背景來看,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制作對國家的依賴性很大,一般這些作品多以國家打造為主,獨立電視紀錄片制作機構雖然存在,但是生存極為艱難,受資金限制,很少有佳作,而這幾年電視紀錄片領域裡出現的幾部比較好的片子都是央視花巨金打造的。除了央視,也有其他的機構制作電視紀錄片,但是總體來說實力都無法與央視相提並論。當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總體發展現狀可以說是乏善可陳,而這也跟電視紀錄片作為電視藝術和產業中一種作品和產品出現並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以下這些問題息息相關。

首先就是內容主題狹隘,整體上呈現精英化和貴族化的特點,缺乏對社會生活命題的觀察、思考。

我國的電視紀錄片中,相當一部分是承載了意識形態的宣傳作品,用以宣傳國家形象或傳達官方所推崇的思想,如2011年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播出的《人物篇》,或是一些歷史文化性的東西,如對東西方文化進行比較的《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這樣的題材看似“高大上”,但它卻避開了對日常生活和現實問題的思考和紀錄。因而,紀錄片的內容選題難以引起普羅大眾的共鳴,缺乏了普通大眾的關注和支持,也就難以獲得市場層面的成功。

而同時,我國的電視紀錄片在內容上相當的精英化和貴族化,這本來就與我國國民整體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素質存在不匹配的問題。電視紀錄片中有相當一部分紀錄片是社會學、人類學等內容的,還有部分相當晦澀的考古、醫學方面的內容。這類內容題材的紀錄片,天然地將其受眾限定在接受國高等教育、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和興趣的小眾。而這類紀錄片往往是由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制作、拍攝。這形成了一種自我欣賞的封閉怪圈。這也造成我國拍攝的紀錄片很難為普通的電視受眾所接受,造成制作發行和市場回報方面的問題和困難。

再次,從制作播出的體制來看,我國電視台的傳統是制播合一、自產自銷,行政區域條塊分割,而紀錄片相比市場化程度更高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而言,其市場化程度很低,幾本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相比起市場回報更快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紀錄片很難再市場化的條件下難以獲得制作機構的大幅度投入,而社會資本投入的不足則使得中國紀錄片陷入低成本投入——低質量生產——窄范圍傳播、低收視率影響——低回收的惡性循環。

作為我國電視紀錄片制作的中堅力量,中央電視台在紀錄片制作上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其紀錄片產品市場化程度極低,未能發揮推動市場發展的主導作用。制播合一的體制帶來的是市場動力微弱,資本運作不暢,產業鏈不完整,紀錄片資源的整合受到限制,難以出精品。

央視和各省級衛視紀錄片頻道的相繼開播擴大了紀錄片的需求,為市場化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但其實際效果和對市場的推動作用還有待現實的進一步檢驗。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