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提高電視專題節目畫面張力的途徑【2】

何雲紅

2015年03月24日15:2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把握節奏,提高情緒飽滿度

新聞講究真實、客觀、原汁原味。專題節目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要呈現創作者的主體意識,比起新聞,專題節目對素材有更多的加工,有更多主觀烙印。專題片的創作者不稱記者而稱編導,正是這個原因。如《舌尖上的中國》對不同的飲食,編導會傾注不同的情感,採用不同的表現手法。

畫面場景與心境的吻合就是畫面情緒,對畫面情緒的把控與編導的個人審美、藝術修養有關,如果創作者的情緒也能被觀者感受到,形成氛圍,產生共鳴,就能體現出藝術的神奇,增強節目的感染力。

電視畫面不是單個的,而是連續的,這使得其具有超越單個畫面圖片,通過連續畫面營造情緒,感染觀眾的優勢。編導要將自己的情感情緒呈現給觀眾,感染觀眾,使得觀眾能夠進一步體會、感受到鏡頭所要傳遞的主要信息,在情感上能夠產生共鳴,就要善於運用合理的剪輯點,要把握好節目的節奏。

所謂節奏,指的是節目的形式和內容的動靜、張弛、輕重、起伏、長短、緩急,有規律地進行交替變換,這樣能夠給觀眾造成時而平靜、時而激動、時而鬆弛、時而緊張的心理感覺[2]。節奏也是構成節目的重要元素。內容相同的畫面,用長鏡頭展示,就能使人產生舒緩的感覺,但是如果使用短鏡頭,就會造成心理上的緊迫感。所以,針對不同的節目,要選擇不同的表現鏡頭。節奏相對緩慢的畫面,鏡頭應該稍長一些,節奏較快的時候,鏡頭可以稍短一些。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節目的主人公遇到重大的災難,遇到困難的時候,節奏是沉重的,應該選擇較長的鏡頭,一個哭的鏡頭,可以一直沿用下,可以望著遠方長久不回頭﹔相反,表現主人公遇到了高興的事情,這時,主人公的心情是歡快的,愉悅的,則要用短的鏡頭。

情緒長度主要是由心理特點決定,隻有在人物抒發完情緒之后選擇剪輯點,才能將報道對象的心理活動淋漓盡致展現出來,最大限度地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作為專題片編導,重視對於人物情緒、態度的渲染和夸張,使節目鮮活生動,就一定要學會合理利用情緒剪輯點,合理安排節奏。

節奏與情緒匹配,還體現在要善於留好氣口,用好“冗余”畫面。就像國畫中的留白,好的留白能讓畫的氣韻更足﹔而好的氣口和“冗余”畫面,能讓觀眾與編導共呼吸,將創作者的主觀感受更好地傳遞給觀眾,做到主體和客體的情緒共振。《商戰》第一集《電商江湖》的開頭是這樣寫的:“這是一個生活在大興安嶺深處的民族,敖古魯雅鄂溫克族,這個民族隻有243人。迄今為止,他們中的很多人還保留著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被稱為中國最后的狩獵部落。”解說開始之前,導演留了旋轉的星空、冰封的河流、森林中的趕鹿人、鹿的特寫四個畫面,整整19秒﹔“迄今為止”之前,又留了3秒劈柴的鏡頭。也就是,在總時長42秒的畫面中,隻有20秒是與解說相配的畫面。反觀我們有的節目,解說詞一句緊接一句,解說詞之后又接主人公的採訪,讓人緊張得喘不上氣來。這樣的節目只是干巴巴地完成敘事的任務,而不是有聲有色,情緒飽滿地講故事。

三、景別、影調的和諧統一

景別是對視覺空間的生動展示,一般分為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

影調指畫面的明暗層次、虛實對比、色彩的色相明暗等,它是物體結構、色彩、光線效果的客觀再現,也是攝影師創作意圖、表現手段運用的結果,光線構成、拍攝角度、取景范圍的選擇,都直接影響影調的構成。在電視專題節目中,影調與劇情內容緊密結合,可以形成一個影調的總傾向。

張藝謀的代表作《紅高粱》,將紅色作為影片的基本影調。對色彩的表現極富有張力。一望無際的大紅高粱,如血翡翠般的高粱酒,桐紅色的油脂皮膚,甚至連空氣也仿佛是略帶著紅色的迷霧,整個影片紅色鋪天蓋地,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正是對影片中苦難人生備受壓抑的象征。而紅色作為暖色調,又擁有無限的張力,在影片中唱酒神歌的時候生命膨脹的美感,正是通過鼓脹的桐紅色的油脂肌膚表現了出來,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同是紅色,表現出來的人性的壓抑感與生命的張力互為消解又互為加強。就如久藏內心深處的野性突然爆發出來的暢快感[3]。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