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大學課堂“講授—筆記”的傳播方式已不適應當下新媒體時代傳授雙方平等交流的互動模式。過去,學生會以小聲說話、傳紙條、睡覺對抗枯燥乏味的灌輸式教學,而今,陶醉於微博、微信為樂的沉默的反抗已經成為“微時代”抗拒落后的傳媒教學方式的新風景。值得思考的是,傳媒產業本身就是一種“注意力經濟”,如果從事傳媒產業人才培養的教師無法在教學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某種程度上而言,那就是傳媒教育的失敗。
關鍵詞:微時代﹔新聞教學﹔注意力﹔多媒體﹔復合教學法
隨著智能手機的流行和普及,隨著微博、微信的受寵,人們進入了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微時代”。人人都可建立“自媒體”,人人都是即時傳播者又是受眾,海量的碎片化、零散化信息侵蝕了人們的睡眠,眼睛發澀,哈欠連連成為生活常態,似乎除了網絡謠言沒有什麼信息更令人亢奮。這是一個注意力消減的時代,課堂教學有多難,教師甘苦自知。
信步教學樓,不難看到這樣的場景:幾多學生在凝神聆聽,幾多學生在玩手機,幾多學生疲勞不堪地趴在課桌上……最投入的人永遠是那在黑板前用擴音器“布道”的教師,聲嘶力竭,恪盡職守。教師不拋棄,不放棄的職業精神固然可敬,但對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視而不見,隨遇而安總歸不是出路,想方設法對症下藥,更弦易轍,營造課堂教學的注意力方為上策。那麼,就新聞傳播教學而言,“微時代”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一、依據課本而不依賴課本
教材是教學規范化的重要依據,是教學中質量評估的決定性要素之一,“教科書是根據課程目標、課程標准(教學大綱)的要求,系統地闡述一門課程內容的教學材料,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源泉。[1]”如何運用好教科書考驗著一個教師的知識和能力,課堂教學效果影響一本教科書的利用價值。教師作為課堂組織傳播活動的靈魂,面對面地向學生傳播知識,進行能力訓練,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活的因素。
最簡單、最容易地使用教材的方法是:照本宣科。曾經在某名牌大學體驗過一位名教授的《新聞學理論》課程,他不熟悉多媒體的課件制作,也不願意花費時間去琢磨PPT的制作技術,僅僅讓研究生把自己寫的教科書原封不動地用掃描儀掃到電腦中,上課時就照著“課件”有板有眼地念,無法刺激學生的好奇心,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於是乎課堂裡一片沉寂,不出15分鐘就令人昏昏欲睡。與這種極端的照本宣科授課模式相似的是,一些教師授課時除了個別案例是新鮮的,其他內容不超出一本課本的知識范圍半步。這些死磕一本教材的課堂教學,面對當下信息資源噴薄的“微時代”,這種“復讀機”似的課堂教學必然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對教師和教學失望,甚至對專業前途感到茫然無望,玩手機微博、微信、視頻、翹課也就難以避免。
復旦大學教授劉海貴在美國高校看到的情況是:“教材無固定化,圖書館資料豐富。美國各新聞傳播院系所用教材,基本上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使用教材或教學大綱基本是本院系教師編撰,無統一或指定教材,且教材或教學大綱更新速度快、幅度大,幾乎每年都力求新版本,內容更新比例也大。但是,各大學和學院圖書館的資料則驚人的豐富,美國及世界新聞傳播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學生在圖書館裡均可找到或查到。[2]”
“在美國等新聞傳播教育發達國家的課堂上,你很少能夠看到教師拿著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學生正襟危坐地聽講。他們慣常的做法是,教師指定一本或者幾本書作為教材或者參考書,在課堂上教師是根據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體會進行講授,大多數情況下是講授自己的論文。[3]”
在當下,我們還不具備美國這樣自由靈活的課本使用體制,發揮教師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顯得更為重要。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將與之關聯的最新的知識與教材融會貫通,對與其他教材有重復的內容少講或略過,對已經陳舊的內容更新補充,對有爭議的觀點旁征博引,對於課本中有的章節,可以請專家學者或者一線的媒體人走進課堂,用新鮮的、貼近實際的講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於有的內容,完全可以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到現場去觀摩體悟,讓學生不用死記硬背便豁然開朗。有的內容可以指定學生自己閱讀,有的內容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散思維,以專題論文的形式擴充能力……總之,教師根據專業的社會發展趨勢和學生的具體實際,創造性地用活課本,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最佳效益。對於實踐類課本而言,尤其需要教師理論聯系實際,講練結合,注重上手練習。
與之相適應,平時的作業和形成性考核評估,都不能隻滿足於從課本中找現成答案。學生期末按照教師劃定的范圍臨時抱佛腳,突擊背誦就能考核過關,聽不聽都一樣,看不看課本都沒關系,這種“一本書主義”不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常識,其結果必然導致人才培養缺乏競爭力,無法打造出傳媒教育的品牌和特色。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