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數字媒介技術影響下的惡搞文化【2】

張永鵬

2015年03月25日14:04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二、數字媒介傳播下惡搞文化的情緒表達

惡搞文化的重點在於通過對現實事件或作品的惡搞,快捷方便地表達一種觀點與情緒,亦或是無聊的消遣。

(一)為提高社會事件和公眾事件的參與度

有些社會成員對於一些社會現象看在眼中,但是觀點與意見卻無處說出或不便說出。他們極其需要一種快捷、有力的方式更好地參與到某一社會事件的討論中,一部分人便選擇了標新立異地進行惡搞創作。他們學會利用獨特的視角和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滿情緒或由於渠道閉塞而無法宣泄的情感。

(二)“致敬、緬懷前輩”的心態

這種類型從嚴格意義上說是屬於“模仿文化”的形式,但是新的社會背景下,許多人的模仿已經成為了模仿基礎上的再創造。例如“暴走漫畫”曾做過一期專題,向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龍致敬,創作了一系列模仿李小龍的漫畫形象,但是表情均延續了暴走漫畫的“暴走”風格,備受網友追捧。

(三)跟風模仿

這類作品產生原因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某一元素受到社會群眾短時間的關注,為了同樣引起大眾對自己的關注,由此產生的模仿作品。跟風作品的研究並無很大意義,它的產生是源於一種渴望被關注的虛榮心理或膜拜心理,也起不到很長久的社會效應。

(四)出於解壓和渴望被關注的惡搞

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一種排解壓力、娛樂自我的惡搞創作可以有效助以減壓功效。還有一種情況是出於創作者渴望奪人眼球,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而進行的惡搞。通過抓住人們最關心最好奇的事件,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形成特立獨行的作品,博得更多人的關注,滿足渴望被關注的欲望。

(五)為了滿足獲得審美快感的需求

“借助於電子媒介,使人們對世界的思考膚淺化、簡單化。電子媒體的特點決定了它們不適合於提供深層次的、繁雜細致的信息,只是在快速變換之中簡單地進行信息組合,久而久之,使人們養成了了解世界‘淺嘗輒止’的毛病。”②惡搞文化的傳播者為了獲得一種批判和戲謔的快感而進行創作,受眾更希望在他們的作品裡獲得欣賞的快感。

人們也會從作品中努力尋找一種心理狀態或所持觀點的認同,這種觀點極有可能同眾多的人相悖和逆反,從而獲得一種可以依靠的安全感。

三、惡搞文化繁榮原因淺究

(一)新技術革命的推動

“互聯網沒有中心、沒有等級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使得網絡行為有了極大的自由。”“互聯網的個性化特征使得文化自由主義盛行,惡搞文化就是典型的一種。”“互聯網網民構成低齡化。”“互聯網的超時空、迅速及時的特性使得惡搞文化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網絡惡搞成本低。”③這一系列的互聯網優勢自然而然地貫通到惡搞文化中,技術零門檻也成為了網絡惡搞的優勢,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現在如此多的人願意每天看一些無厘頭的惡搞來消磨空閑時間了。

惡搞仿佛成為了一種多元文化理念進行博弈的符號,只是形式簡單粗暴了些,但核心卻是文化與觀念的交鋒,能引發激烈的社會爭論和集體反思。

(二)后現代解構主義的深化

音樂的混搭風格,服飾流行元素的借鑒和流變,美術、建筑等作品的風格融合,或者將某一固定文化拆分成多種碎片化的子元素,在子元素中進行創新等,這些都是后現代結構主義的表現。

惡搞文化的核心在於用惡搞傳達態度和觀點,在於反映社會,抓住熱點,建立一個獨到、有滋味的思想體系,而不是爛俗的、平庸的機械化復制。“也許惡搞者的初衷只是表達一種個體的‘解讀’和‘詮釋’行為,而他們採取的策略卻是標准的后現代‘解構’方式——將作品的能指和所指撕裂開,從而瓦解其中所蘊含的深度模式。它往往能以戲謔、搞笑的方式讓人們開懷一樂,並給被批判者置於一種尷尬的境地。”④

(三)信息多元時代導致多元審美形態

人們接觸信息要對其進行篩選,加以自己的觀點與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與邏輯,進而成為一種審美,對信息的挑選也應是一種審美過程。

惡搞作品的審美具有兩方面。一是惡搞作品本身的選題和出發點,如果它不符合我們的信息審美,不是我們需要的信息,我們就會放棄。二是惡搞作品的整體藝術效果審美。這就等同於對一部電視片的審美。如果這種藝術特色符合受眾的需要,獲得了受眾的認可,受眾就會接受並納入其思維框架內﹔如果不能夠說服,那麼就會被受眾舍棄或者成為批判的對象。這都取決於惡搞作品的藝術特色和藝術水平如何,這也是對受眾審美觀的考察。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