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數字媒介技術影響下的惡搞文化

張永鵬

2015年03月25日14:04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摘要:“惡搞”一詞興起於日本的“KUSO”,來源於日語發音,意義即為“可惡”的意思。其實惡搞文化早已有之,然而在數字媒介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惡搞文化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與外延。從原來的極少數人的藝術,變成了人人皆可的文化形態。數字媒介技術助力著惡搞文化的發展,使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反過來,惡搞文化也凸顯著數字媒介技術的優勢。在新的傳媒背景下,對惡搞文化的進一步分析顯得更加必要。

關鍵詞:數字媒介技術﹔惡搞文化﹔媒介傳播

惡搞文化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亞文化,在互聯網技術急速發展的今天,便演變成為盛行於互聯網中的亞文化。在茶余飯后和生活空當之時,惡搞文化扮演了調和劑的角色。而有些人則以惡搞為樂,把它當成了自己的一種事業,還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在數字技術不斷沿革的今天,人們有了更多的方式學習、工作、生活,自然也會有新的方式來消遣。媒介技術的發展不僅給惡搞文化的傳播方式與渠道帶來了新變革,更給惡搞文化增添了新的時代色彩。

一、數字媒介影響下的惡搞文化形式

數字媒介技術本身就包含了多媒體技術的成分,因而利用數字媒介傳播的信息和文化內涵也一定不僅僅限於文字。內容不僅翔實多樣,而且頗有特色。

(一)以圖像形式為載體的惡搞文化

“暴走漫畫”這種惡搞的形式現在已經廣為人知,其圖像採用人物線條簡單的簡筆畫,配以一些知名人物的經典面貌,形成夸張、搞怪的表情圖片,用以表達不同的態度和情緒。

在數字移動媒介的時代,為了信息更好地、完整地傳遞,長圖和GIF圖便廣泛使用起來,擴充文字難以表達的信息。

每天人們刷微博的時候會經常看到GIF圖片和長圖,諸如“暴走漫畫”和原創漫畫等就與GIF圖、長圖進行了很好的融合,讓圖片作者需要傳達的信息元素得以很好的傳播。

(二)以聲音為載體的惡搞文化

這類惡搞主要突出在三個方面:首先體現在音樂的惡搞中。例如將一些藍調風格、古典風格和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改變成為DJ形式的音樂,或者將一些歌曲改編歌詞,重新演繹,形成二次創作的調侃式音樂。第二是類廣播劇中的惡搞,它將各種人物的性格通過對話和語氣進行深刻的刻畫,用嘲諷、蔑視或者另類的語言表達進行調侃,或以快語速和猛“吐槽”為特色,或結合某一地方的本土方言演說,內容諸多。第三體現在各種社交網絡中的上傳錄音功能為主,這裡以人人網為例,人人網用戶可以通過錄制語音的方式表達個人情緒或與好友分享故事,也可選擇附上照片。這一功能上線后受到追捧,而也有人利用其進行惡搞,比如將自己的遭遇通過語速較快的方式進行闡述,加之用戶自身的方言特色,讓語音整體充滿了譏諷和幽默的色彩。

(三)以視頻為載體的惡搞文化

這類惡搞最為常見。如2006年引發惡搞狂潮與網友爭議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就是典型的以視頻為載體的惡搞文化,只是那時視頻惡搞還並不盛行。隨著技術的發展,每個互聯網和計算機使用者都可以自由掌握視頻混剪技術,對於已有的故事進行創新與結構重組,冠以帶有惡搞色彩的不滿或戲謔情緒,形成惡搞視頻。還有人將經典歌曲的MV進行翻拍,使之成為自己的惡搞作品。

尤以近幾年播客、短視頻、微電影、實驗短片等形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利用自己身邊觸手可及的數字設備與社交網絡進行惡搞創作。這類形式“帶給百姓最大的滿足就是使聽眾成為主動參與者”,“給了人們聲音的話語權,理論上你隻要擁有一個上網電腦和麥克風,你就可以掌握話語權”。①

近幾年的“老濕”系列視頻、以胡戈為代表的惡搞創作人、大學校園中越來越多的“屌絲”系列作品、以快語速加猛“吐槽”為特色的一些自制節目等,都是在數字媒介技術發展下形成的惡搞文化代表。這些文化元素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和追捧。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