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周一見”事件的媒介倫理分析【3】

陳紅艷

2015年03月31日13:5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周一見”事件自媒體倫理缺失的成因

當媒介倫理遇上新媒體,此時媒介傳統的倫理規范之於新媒體,猶如拳頭打在棉花上——有勁無處使,媒介倫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事實上,“周一見”事件並非特例,其背后暴露的信息源的不確定性、侵權等新媒介倫理失范現象頻頻發生,除了自媒體自身特征的作用外,把關人缺失、自媒體法律的缺失也是導致失范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

1.自媒體的隱匿性、開放性、去中心化等特征造成倫理失范。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者匿名發布消息,既無組織也無單位,如微博“水軍”無理性的言論,這一特征讓其真實身份無從知曉,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道德的傳播行為﹔自媒體的開放性表現為其傳播者進行消息發布、評論、轉發不受監管﹔自媒體的去中心化特征,讓社會主流道德觀念、主流思想意識未能充分體現於自媒體,網友們的是非善惡觀念缺少凝聚力。“周一見”話題能在微博上迅速蔓延開去,並保持熱度不減,無不與自媒體本身的特征相關。

2.自媒體“把關人”角色的缺失。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中,編輯等媒體從業人員扮演著“把關人”角色,他們按照一套價值體系對新聞內容進行選擇,換句話說,大眾最后看到的新聞經過了人為過濾。而自媒體打破了傳統新聞生產方式,人人既是新聞的接受者,也是新聞的提供者,無論真假與否,無論健康與否,無論違法與否,都融入微博這個信息的大雜燴。由於缺少“把關人”,文章出軌的事實未經証實之前,網友不論真假爭相傳播,惡意消費明星隱私,讓事件本身的影響力超過預期。

3. 自媒體法律的不完善。目前我國還未有一套完整的適應自媒體的道德規范以及法律法規,作為新生事物的自媒體,傳播環境相對復雜,這樣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如“周一見”事件中,輿論場一度發生轉向,由最初謾罵事件當事人文章,轉向攻擊事件的報道者——周刊的兩位負責人。顯然,舊的監管體系面對這些問題已然失靈。傳統社會的道德規范雖仍然適用於自媒體,但自媒體作為新型媒體,需要新的一套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促進自媒體健康有序的發展。

四、結束語

在新媒體環境的沖擊下,信息受眾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需求,為了滿足受眾的要求,媒體在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同時,也同樣會引起倫理的失范。“周一見”事件,引發的輿論監督與媒介倫理之辯,透露出一旦觸及公共人物隱私權與媒介倫理,報道還是不報道,想找到標准答案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應慎重思之。相比之下,自媒體對該事件的推波助瀾,其表現的媒介倫理失范現象不容忽視。

(作者系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於雪. “周一見”變成“新聞倫理不見”?[N].深圳商報, 2014-04-3(C02).

[2] [5]許亞絨. 淺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報道限度[J].新聞知識, 2010(12):65-67

[3] 謝曉. 傳媒倫理的考量與選擇—“周一見” 報道的經過及思考[J].新聞記者, 2014(5):39-42

[4] 皮埃爾·布爾迪厄. 關於電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33-34

[6] 謝曉. 娛樂新聞的倫理底線[EB/OL]. [2014-01-14]. 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cxb/201401/t20140114_363016.htm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