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從健康傳播角度評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賬號對艾滋病的報道【2】

安冬

2015年03月31日16:0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傳播內容呈現方式的圖解化與通俗化

由於健康新聞的內容多涉及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知識,而大眾傳媒的受眾具有不同的學科背景、迥異的科學知識儲備,如何做好健康信息傳播與接收的橋梁,保証受眾對信息的無障礙接收,做到通俗易懂,是傳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央視新聞”微信公眾平台在傳播關於艾滋病的健康新聞時考慮到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基於移動互聯平台,受眾接收信息的時間的碎片化,受眾的讀圖心理在社交網絡中尤其彰顯等特點。“央視新聞”選擇推送文字長短適中、圖文並茂的健康新聞。在《艾滋病病情有了這些新變化》一文中,採用一圖解讀的策略。將2013年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人數,性傳播方式的明顯上升比例以及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 “3個90”的主要“快道”目標等內容以結構圖、餅狀圖、百分比圖等清晰,量化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將理性、枯燥的數據轉化成直觀、易懂的圖表,能使受眾在腦中形成對艾滋病信息的宏觀圖譜,同時減少閱讀文本佔用的時間,很恰當的迎合了受眾即時接收,碎片接收的心理。

三、社會正向價值觀的積極引領

在艾滋病報道的早期階段,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群體呈現污名化和標簽化。當提及艾滋病時,由於長期積累起的刻板成見,大眾很快會將艾滋與性、吸毒、嫖娼等有悖於社會公德的行為聯想到一起,殊不知艾滋病的傳染渠道多樣化,有相當多的病毒感染者是在被動的、無防范意識的情況下受到了病毒的侵害。社會不應談“艾”色變,甚至歧視艾滋病病毒病毒感染者。台灣學者在研究媒體關於艾滋病患者死亡事件的相關報道情況后發現,將“歹死”、“不正常死亡”、“不自然死亡”與艾滋病形成勾連,把艾滋病死亡描述成“骯臟、罪有應得、難堪又難看、孤寂、絕望痛苦、危機四伏”,因而使艾滋病患者維持其“異類”、“他者”的社會位置。⑤因此大眾傳媒作為公眾接受教育及環境監測的最密集的平台,在引領社會風氣,培育受眾對於艾滋病正確觀念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央視新聞” 微信公眾平台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當天推送的兩則新聞的標題分別是“別怕,艾滋病是病毒不是子彈”,“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30年終結艾滋病”,通過分析標題,可以看出其在積極糾正大眾對於艾滋病的偏見,並且對艾滋病未來的疾病防控引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報告來引領受眾以樂觀,正向的心態對待艾滋病。兩篇關於艾滋病的健康新聞都沒有採用正統的科普、說教的方式結構文章,而是採用感性的策略,通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個案進行分析,把李虎、燕子等一個個積極、善良的普通感染者的患病經歷及其表現出的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詳細展示給受眾,展現出了大眾傳媒應有的人文關懷。同時以“艾滋病治療的曙光—雞尾酒療法”,“從細胞中切除病毒的魔術刀”為小標題詳細介紹了醫學界對於防治艾滋病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對於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受眾來說,能夠鼓舞其重拾對抗爭病魔的信心。

在央視新聞” 微信公眾平台推送的關於艾滋病的健康新聞中,我們也會發現其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議程設置的 “應時化”

通過對“央視新聞” 微信公眾賬號一年中所推送新聞的調查,除了11月28日至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期間的四篇新聞,幾乎沒有其他關於艾滋病的報道。這就印証了大眾媒體針對某類新聞刻意發揮其議程設置弊病,在短時間內以集中轟炸的方式不能充分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趨向於儀式化,專門化的宣傳,在世界艾滋病日過后,諸如艾滋病感染新增病例的及時通報,激增的感染方式等都不能做到及時傳播。這樣趨於功利化的集中傳播在及時、持續提醒大眾關注艾滋病病毒新變化等方面的公用大打折扣。

因此,針對我國健康傳播中出現的“應時化”、“應景化”的傳播現象,作為央視這類國家級媒體應當逐步走出這種怪圈,建立長效的健康傳播機制,適當加大對於以艾滋病為例的這類健康新聞的報道力度。如要規避新聞採編人員的採寫壓力及確保傳播內容的科學性與數據的准確性,可以與相關的艾滋病公益組織、研究機構開展合作,以轉載艾滋病專業機構的研究成果等方式加大對艾滋病的健康新聞發布。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