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播/分享”的媒介觀與社會價值的尋找和聚焦策略
在以往的傳播中,更多情況下是媒體的單向言說,是信息由傳者向受者進行單方面的傳遞,強調的是“傳播”,信息呈現轟炸式狀態,受者被動接受,傳者與受者被割裂開來,形成相互對立的局面。而“C-托邦”中,我們更加強調“分享”,人們可通過各種設備自主發布各種信息,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來臨,使每個人都可以是傳者,傳統的話語中心也受到了某種意義上的沖擊,傳播渠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整個呈現出相互交錯的網狀態勢,交互主體性的特征被強化,去中心性點越來越強。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每位公民成為一名記者提供了可能,人們可以利用簡短的微博分享自己的所見所想,利用微視頻分享生活中的奇聞趣事,分享方方面面。要實現對社會價值的尋找和聚焦,首先可以推出一系列微博互動活動、微視頻征集活動,如中央電視台的《身邊的感動》人物征集,《真誠溝通》宣傳片征集,從而廣泛吸收社會各界資源。其次,要有敏感意識,練就一雙發現的慧眼,關注各方發布的信息,並而這些被分享的素材中,尋找到與社會價值息息相關的部分,隨后便可發揮傳媒的作用,使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引起廣泛的討論與思考,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宣揚。
(二)“價值傳播共同體”目標下傳媒價值傳播體系的構成與組合策略
當前思想多元化的形勢下,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態勢。不同價值觀相互碰撞,彼此沖突,弱化了主流價值觀的凝聚力,使整個價值觀體系呈現一種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狀態,令人們無所適從、難以選擇。勤儉、誠信、仁慈等傳統主流價值受到沖擊,拜金主義、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部分反黨反人民價值觀大行其道,構建“價值傳播共同體”時不我待。
“價值傳播共同體”目標下,傳媒應形成良好的價值傳播體系。這個體系應囊括以報紙、廣播、電視類的傳統媒介為主的獨立媒介,以手機、游戲、微博、微信、人人、QQ為主的融合媒介,以及以可穿戴設備為主的設備化媒介。
這三類媒介要將各自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如借助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實現媒體自身的觀點的引導作用,使主流價值觀能夠及時到達受眾﹔借用融合媒介博客、如微博、論壇等門檻低、傳播渠道廣泛、參與度高,傳播力強勁的特征實現對不同的身份背景、交往背景下的不同價值觀念的整合﹔借助可穿戴手表、眼鏡等設備化媒介隨時隨地收集各種信息的特征實現對不同價值觀的採集與分析。借助新媒體實現社會熱點話題的制造,借助傳統媒體實現跟蹤與深度報道。此外,這三類媒介還要彼此組合,相交相融,共同解答公眾的價值困惑,形成完善的傳媒價值傳播體系,為構建“價值傳播共同體”提供保障。
(三)充分發掘傳媒在社會動員中的積極功能建構 “認同的空間”
“認同”具有可塑性。是流動的、變化的,會隨著時間、地點、情境等因素的轉變而轉變,具有可塑造性。外界的客觀存在與個體的主觀能動共同作用於認同效果[5]。
因此在建構“認同的空間”時,可充分發揮傳媒在社會動員中的積極功能,對認同進行塑造,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努力推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基石的“認同的空間”的建構,構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
這就涉及到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如針對“老人摔倒扶與不扶”這一議題,傳媒給予了廣泛關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微博、貼吧、論壇的最火話題之一,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也採用大篇幅、大角度跟蹤報道,加大了對這一問題的報道強勢。話題也從最初的傳統道德問題延伸到“誠信”、“和諧”、“文明”、“友善”等價值觀問題上來,《家風家規》這一欄目也通過對“家風家規”這一議題的設置,引導人們表達自己對價值觀念、道德體系、行為規范的看法與見解。不僅對公眾觀察社會現象、思考正確行為准則起到了動員作用,而且在動員中對不同觀點進行融合。
丹尼爾·戴揚(Dayan,D.)認為,媒介生產對社會的作用即在於“喚起和重申社會的基本價值並提供共同的關注焦點”,為人們提供一種“民族的、有時是世界的事件感,使得某些核心價值感和集體記憶醒目起來”[6]。傳媒通過發揮議程設置功能,能使傳媒本身期望引發受眾關注的某一事件或觀念迅速到達受眾,影響受眾的社會認知並引起受眾大范圍的討論,從而有效實現社會動員,並在整個討論的熱烈氣氛中凝聚共識,實現 對“認同的空間”的建構。
小結
良好溝通無處不在的“C-托邦”是我們一代傳媒人的“夢”,傳播核心價值觀,建設核心價值觀傳播體系,構建當代中國“價值傳播共同體”,將我們的“傳媒夢”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相連。作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陣地,唱響主旋律,弘揚時代正氣,將是傳媒不斷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
參考文獻:
[1] 毛慧敏.傳媒在華夏文明價值觀傳承中的功能與責任[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82.
[2]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調整》研究報告,2012年10月26日.
[3] 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4] 柏貴喜賽.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淺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37.
[5] 孫明君.認同理論視域下“中國夢”的大眾傳媒建構芻議[J].調查研究.2013(6):247
[6] 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