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淺析《良友》畫報中的租界文化元素【2】

楊夕文

2015年04月01日13:4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 中西合璧、今昔交融的雜糅社會

“上海租界的空間是混合雜交的城市空間,東方和西方,過去和現在,都自由雜亂地填塞在城市空間裡,制造了對各色人等來者不拒的開放式空間形象。……在上海租界,中外時空的交匯和輻輳,導致了崇洋風氣的盛行,給租界人制造了時間的緊迫感和落伍的恐懼感,他們不得不適應租界快節奏的生活,並且對一切新潮事物和觀念都趨之若鹜。混合的城市空間也加強了租界文化‘不中不西’的特點” 。在這種特殊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風氣影響下,《良友》在圖像、文字的選擇和編排上,呈現出以下特點:

1.《良友》畫報中西合璧之圖像反映

在圖像的選擇和編排上,《良友》以圖畫向讀者傳遞出直接的、逼真的海量信息,將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高雅與低俗高超地融為一體。封面上靚麗的女郎,她們大多是端庄秀麗的名門閨秀、妖艷摩登的電影明星、清新大方的校園女生等等,都表現出了對自由、時尚、美的極力追求,既不失傳統典雅的含蓄美,也不乏高傲開放的現代美,完美地體現了中西雜糅的風格,如同這時期在上海繁榮一時的時裝美女月份牌,是“以新時代、新服飾、新氣質的女學生為原型而創造出來的新型美女形象,既非傳統的古裝仕女形象,又非外來的歐美摩登女郎的形象” ﹔開設專欄介紹世界各國時尚達人、當紅影星等,向中國讀者介紹當時國際潮流時尚以及具有本國特性的代表婦女,如第44期中,開設的“世界各國之婦女”這一專欄,用形象生動的圖畫介紹了中俄美日等10個國家的本土特制美女,並配有簡明注釋﹔運用大量圖片介紹外國軼事、地方素描,用充滿視覺沖擊力的圖片闡釋,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中國讀者的狹窄視野,為他們形象地、直觀地認識異國風情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資源。此外《良友》還曾開設“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水濱生活”等欄目,他能夠過寫生活在城市中下層市民的艱辛生活,尤其是黃包車人力車夫的貧窮苦難,反襯了上海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背后,旗袍與歐美短裙、土布老鞋與皮質高跟鞋混為一體,從而對租界文化空間進行了多重、立體的生產與構建。

2. 《良友》畫報中西合璧之文學作品反映

在文學作品的選擇上,《良友》作為重要的公共自由的話語空間,就文學性質而言,同時期的重要作家都曾在畫報上發表過作品。其歷任主編:伍聯德、周瘦鵑、梁得所、馬國亮在任期間,《良友》經歷了光輝時代,直至現代都相當著名的作家都在畫報上粉墨登場:田漢的《荊棘之路》(15期)﹔穆時英的《黑牡丹》(74期)﹔矛盾的《春來了》(75期)、《証券交易所》(114期)﹔郁達夫的《半日旅程》(77期)、《上海的茶樓》(112期)等等——這都體現了歷任主編都始終堅持採用新文學代表作家。這些文學作品的刊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舊文學獨佔鰲頭的地位,加強了新文學的崛起﹔此外,這些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意象世界也是耐人尋味的,因為這些新文學作家生活明顯西化,精神氣質與租界的外來洋場氣氛非常融洽,他們頻繁出入電影院、咖啡店,在這些西洋式場合表現自如,正如施蟄存所述:“我們是租界裡追求新、追求時髦的青年人。你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與一般上海市民不同,也和魯迅、葉聖陶他們不太同。我們的生活明顯西化。那時我們晚上常去Blue Bird(日本人開的舞廳)跳舞……” 諸如此類經歷之后,他們將這些個人的生活體驗融合入作品創作中,顯現出文如其人的特質,成為上海租界文化最形象、最直接的體現之一。另外,畫報刊發的大量隨筆、散文對國外的旅游、國外的生活進行描寫,如黑光的《夏威夷》(109期)、耐雪的《瑞士,歐洲的消夏場所》(107期)、張若谷的《巴黎一晝夜》(102期)等等,作者把自身在國外之所見所聞所感詳細地記錄下來,刊載在《良友》上,使得讀者即使不能親臨現場,也可在閱讀中領略和體會異國情調,滿足自己的異國想象。

三、《良友》畫報對租界文化的反思

在租界文化如此蔓延的上海,《良友》盡全力向受眾傳遞了時尚、新奇、摩登和粗俗,這些都是為了迎合市民趣味的、游戲的獵奇心理,吸引受眾的眼球,通過新舊共存、雅俗共賞的信息傳達達到編者贏得利益最大化與傳播新知識、新文化的目標的統一。但是作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意見領袖的《良友》畫報,它所傳遞的任何信息因其所具有的社會輿論導向屬性,而可以被認為是在給人們樹立榜樣,對人們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所以,畫報編者在刊登租界文化帶來的巨大有利變化的同時,也會有意識地配備令人深思的啟發性文字,企圖喚起人們對這種租界文化更為深層的反思。

(一)《良友》對中國日益衰落古文明之隱憂

比如《良友》在第46期中,用兩個版面刊登了中國雄偉壯觀的萬裡長城與美國高大聳立的紐約百老匯建筑群的巨幅照片,並在下方分別配備標注“古代的東方文明”和“現代的西方文明”等字樣。編者用鬼斧神工的中國古建筑成就之代表與鱗次櫛比的西方現代建筑成就之代表相比較,這樣編排,意在用歷史悠久的萬裡長城作為東方文明的象征符,用充滿現代氣息的高樓大廈作為西方文明的象征符,並以此形成強大的對比效果。在圖片下方,編者注文對其解說:“在現代物質競爭中,西方每佔優勝。雖然中國建造長城時,美洲還未被發現﹔可惜今日的長城老而無用了。古時的榮耀,是古人的榮耀﹔現代的命運,握在今人的手中。” 這段注文,毫不隱諱地贊揚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如此直抒胸臆,又反過來充分表現了對中國古代文明衰落的隱憂和對現代文明重任擔負的寄托,鼓勵人們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發揚古人的艱苦奮斗精神,緊握現代文明建設的偉大旗幟,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建設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建設現代文明,讓日漸衰弱的東方文明重振雄風!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