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4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異化”的自覺之路——

雲南衛視的覆蓋現狀和發展策略

段永慶

2015年04月16日15:41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對於一個衛視來說,覆蓋無異於就是基礎工程——鋪路,鋪路當然需要砸錢,錢花得越多,路就鋪得越長越寬。但是,在三網融合條件下,這項鋪路工作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衛視將覆蓋業務當做品牌戰略的一項重要環節來看待。事實上,覆蓋作為一種傳播渠道平台,其發展戰略和營銷模式的探索對當今中國電視行業顯得尤為重要。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電視節目的傳播渠道、覆蓋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前有傳統公共有線電視網費用的水漲船高,后有新興互聯網、IPTV覆蓋的虎視眈眈,電視台隻能花更多的資金進行規模化覆蓋。如今,資金壓力過大使很多電視台不堪重負,因此,覆蓋的戰略研究非常重要,而且必須要有針對性才能實現差異化競爭。

重新認識“電視網絡”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裡,電視網絡主要指的是這些年來全國各地廣播電視網絡公司建設起來的公共有線傳輸網絡,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廣電網絡。當然,廣電網絡這些年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的規模和比例在逐年增加,從2006年不到500萬人增加到2011年5.02億人,用戶比例也從0.4%提升到38.4%,2014年之后,全國衛星電視傳輸通路持續深入數字化,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比例高達63.5%。與此相對應,模擬網用戶的規模則呈下降態勢,用戶比例從2006年的62.6%下降到2014年之后的10.6%。作為目前各大衛視覆蓋主渠道的廣電數字網,覆蓋成本自然也隨著數字用戶規模的不斷提升而節節攀升。隨著廣電網絡一省一網整合的步伐加快,各省廣電網絡公司的規模效應也得以提升,但對於各大衛視來說卻無異於“雪上加霜”。

除以上的有線電視公共網接收方式之外,可供觀眾收看電視節目的“電視網絡”其實還有很多,從上面的數據就可看出,目前,廣電網絡模擬用戶和數字用戶的總規模大概是74%左右,剩下的26%來自自備衛星接收天線、企業/院校的有線局域網、IPTV、無線微波數字電視、衛星電視無線轉播、OTT TV和地面數字電視等幾類非有線電視公共網接收方式。這些傳播方式的用戶佔比雖然不大,但已經足以引起各大衛視的重視,就算暫時無法全面覆蓋,也不能等閑視之。事實上,這些非主流電視網絡已逐漸成為各大衛視覆蓋競爭的新戰場。

還有一類“電視網絡”也正在迅速崛起,且大有一副后來居上的架勢,這就是互聯網。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互聯網電視用戶正在急劇增加。如雨后春筍般生出的各種“盒子”毫無疑問嚴重地“動”了廣電網絡的“奶酪”,雖然其興起之勢暫時受到廣電網絡大軍在一定程度上的壓制,但大家別忘了還有各種Phone、各種Pad。移動終端挑戰的已不僅僅是廣電網絡,還嚴重威脅到了電視的傳播介質和播出方式。移動終端實現了海量音視頻內容在不同媒體介質上的傳播,而電視機也不再僅僅是我們觀看電視節目的媒體介質,而是實現互聯互通、交互使用的一個集資訊、娛樂、服務於一身的平台。觀眾在家可以同時通過電視機和移動終端交互實現上網看視頻、聊天、游戲、購物等一系列活動。一言以蔽之,“雲媒體”時代的到來勢不可擋。

“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當衛視還在被不斷飆升的廣電網絡覆蓋成本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抬眼一看,我們一貫理解的“電視網絡”卻已大不一樣。衛視頻道節目覆蓋如果還按原來的“以不變應萬變”之策,顯然已跟不上形勢,在還不能完全掌控其發展脈絡的時候,或許衛視總可以用“以變應變”的心態來面對未來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衛視既不能輕易縮減傳統廣電網絡的覆蓋基礎,也不能忽視非主流的網絡傳輸渠道,更要著力向互聯網滲透、借力。然而,這一切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置身媒介大融合及產業大融合的背景之下,面對擴大傳輸通路建設的巨大資金壓力,衛視節目覆蓋進行深度渠道拓展經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