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5年4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報刊評估,不妨再“試行”一會【3】

裘正義

2015年04月27日16:44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多維評估:讓子彈飛一會兒

近年來各類評估以及基於評估的排行榜泛濫,從廣告、發行到品牌,從影響力、競爭力到綜合實力。不惟評判取向不一,評估標准各有不同,常聞榜榜之間各不相讓互相貶低,甚至有收費入榜的“潛規則”,李逵不敵李鬼,甚至某一年政府管理機構欲“權威發布”媒體發行量,公布前一刻被迫取消,怕與各報刊一直以來自詡的數字差異太大“不利穩定”。面對多樣化發展的媒體,顧及各方利益,真正難煞人也。欲一統江湖的試行辦法提出“綜合評估、分類評價”(或“分類研判”),在統一體系下針對都市生活報刊、專業報刊增加個性化指標,而總的方向仍舊是“引導報刊主體的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我國傳媒業具有政治、公益、產業三重屬性,單一的傳媒評價標准不適用於日趨發展壯大的傳媒組織,事實上,基於不同的層面和功能取向,目前已有不少為行業及公眾接受的評估體系。比如品牌評估:採用目前金融和營銷界認可和通行的“經濟適用法”。通過對銷售收入、利潤等數據的綜合分析,判斷企業目前的盈利狀況,同時運用“品牌評估工具箱”計算出品牌對業務收益的貢獻程度。

傳媒組織績效評估:從戰略的高度平衡政府、受眾、廣告主、供應商、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訴求,通過平衡記分卡等科學方法,使績效評估與組織戰略要求相匹配。

傳媒業風險投資價值評估:將市場環境、核心人才技術與商業模式、政策壁壘、內容風險等不同大類若干個指標進行排列、組合,並根據傳媒風險企業所處發展階段的特點,建立了種子期(創建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套價值評估指標體系。

文化企業並購估值:由於文化企業有形資產佔比低、無形資產實際價值難以評估,公司價值主要體現在著作權、管理團隊、推廣渠道等盈利能力上,通常以收益法為評估基礎,綜合考慮其收益類型、收益增長率和折現率,輔以市場法交叉驗証。

2014年國務院及相關部委辦,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文化體制改革政策,提出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融合發展城市、集聚區和新型城鎮。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提出重視金融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增強創新發展能力、打造良好發展環境、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財稅支持政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等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政策。由此想到,多樣化發展既是文化繁榮的標志,也是文化創新的途徑,中國報刊並非都要做大做強。全國領先、輻射海外的報業航母固然需要鼓勵,服務特定人群“小而美”的小微報刊同樣需要扶持。不同評估體系反映出來的多元價值觀並非洪水猛獸,這些體系在實踐中被市場接受、在影響報刊發展戰略中發揮了引導作用,同樣應予以重視。

媒體生態環境仍在急劇變化之中,報刊體制改革正有待全面深化,有看不清想不透拿不准的也不要急於求成。報刊評估,不妨百花齊放,竊以為不要急於統一口徑,更莫要借助行政手段發力強推“全覆蓋”,要鼓勵多樣化的探索,允許有市場需求的“另類”生存。中國報刊的繁榮發展還是要大膽試大膽闖,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讓評估再“試行”一會兒。

(作者系:新民晚報副總編輯)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