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4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抓住改革之機 開拓融合之道——

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三個問題【2】

柳斌杰

2015年05月04日16:54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媒體融合是客觀規律還是權宜之計?

有的人看不清楚,以為融合發展是權宜之計,讓傳統媒體辦網站,弄個數字化平台就算是融合。其實根本就不是。時代發展到今天,人類數字化和信息化已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提出媒體融合發展,這是黨和國家對世界傳播格局和傳媒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在科學判斷基礎上的重大決策。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媒體發展規律。這就足以說明,融合發展是依照規律、實現長期戰略的決策,而不是權宜之計。其核心是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中國傳播力,而不是誰吃掉誰、誰代替誰的問題﹔是要深刻把握規律,推動深度融合、共同發展,而不是此消彼長、你死我活的局面。

媒體傳播,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就像我們的高速公路一樣,修得再好沒有車跑也不行,車上沒有人和貨也無效益。這是個深刻的規律。就像“報紙”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報”,一個是“紙”。“報”是傳播的內容,“紙”是傳播的載體。融合發展就是為了使“報”的內容和新技術、新平台、新渠道結合起來,更好地擴大生產和傳播。可以說,內容是“報”,是核心,多媒體是“紙”,技術改變是為“報”服務的。改變的是傳播的形態,而不是它的內容。內容要始終堅持中國法律所許可的傳播,健康的信息和先進的文化。有些主流媒體擔心會喪失內容優勢,這是不存在的,運用新技術、新平台、新渠道,隻會傳播得更好。

信息採編是傳播的基礎,這也是規律。由此而來的傳統媒體的計劃性、責任性和可靠性是其權威的信息來源。傳統媒體有較強的採編力量,在信息採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有著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能力。要通過融合發展,最大限度地把這個內容優勢發揮出來,提供、延伸和拓展到新興媒體,改變新興媒體輿論生態。要依托強大的採編力量、權威的信息渠道、規范的採編流程,進行專業化的新聞生產,著力打造優質的新聞產品,確保網上網下的報道真實准確、全面客觀。要加強信息資源的挖掘和加工,深耕信息內容,推出思想性強、觀點鮮明的深度報道和評論言論,進一步提升信息內容的權威性和信息質量的高端化。

傳播這個行業,幾千年來都是與技術結伴而行,技術決定傳播的效率和業態,這一規律在新媒體發展上尤為凸顯。新興媒體憑借互聯網、數字化技術,形成了傳播的一個時代特點:多點並發、網絡覆蓋、快捷高效,特別是微傳播,各種微內容、微信息高速流動、跨平台流動,用戶隨時隨地能夠獲取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傳統媒體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產精准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要大膽用好微博、微信等數字傳播平台,形成即時採集、即時發稿的報道機制,努力佔領信息的第一落點。要加強新聞短視頻、微視頻的創作生產,豐富報道方式,把報道內容直觀形象地呈現給人民大眾。

用戶至上的服務理念和互動發展的實現是新媒體廣受歡迎的市場規律,值得傳統媒體好好學習。沒有服務的意識,隻有說教的習慣﹔沒有互動的自覺,隻有單一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沒有主動接受受眾的意見,只是板起面孔對讀者,已不合時宜。一般化的大報道、大信息也不再是稀缺資源,而人們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倒逼內容生產必須在特色化、分眾化、對象化上下功夫。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內容融合是個首要的問題。媒體融合,既要提供共性新聞產品,引導輿論﹔也要加強個性化新聞生產,滿足市場。要認真研究市場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生產特色信息產品,點對點地推送到用戶手中,做到量身訂做、精准傳播,提高新聞傳播的實效性。

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服務意識,用戶至上,落實到技術上、工作上、平台上﹔傳統媒體顯然缺少這種態度,缺乏交流互動。互動是新興媒體的獨特優勢和顯著特征,在融合發展的進程中進行內容生產,必須將互動思維滲透到採編播各個環節。要加強媒體與用戶間的互動交流,吸引用戶提供新聞線索、報道素材和意見建議,提高用戶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互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傳播,將是一切媒體的常態。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