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是無所作為還是攻堅克難?
對於中央的決策,多數媒體還在等待觀望,做得好的比較少。尤其要克服無所作為的情緒,以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的精神,推動媒體深入融合發展。
2014年對我國傳媒行業來說是重要的一年,有三大標志:一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依法治國的決定,完善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使改革和法治成為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雙翼,把國家建設現代化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統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深化改革、融合發展、依法治國,是構建適應“四個全面”戰略要求的有實力、有競爭力、有公信力、有影響力的現代傳播體系,是傳媒業的緊迫任務、當務之急。二是中央集中頒布了推動媒體發展和融合的一系列新政,其中發布的《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可以說是媒體融合發展的行動指南。三是傳統媒體強勢出擊,新媒體開疆拓土,推出了很多新舉措、新產品,在傳播技術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媒業面臨的任務是相當艱巨的,生存、發展、引導輿論、市場競爭、經營管理都在考驗其能力和決心。是無所作為還是攻堅克難?我認為隻能是后者。那麼突破口在哪裡?攻什麼堅?
傳播技術的革命,已經使新聞傳播領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傳播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方式、理解方式、思維方式。新媒體與生俱來的自由表達、民主討論、平等對話、多向互動,已經成為社會公認的普遍的思維方式,實現了憲法賦予公民的表達權、知情權、監督權、批評權,是歷史的進步、人民的向往。而我們一些同志,還是“我說你聽”的說教式、單一性思維,結果使主流媒體市場空間、公眾影響、創造活力越來越小,成了典型的“媒體卡拉OK”,而新媒體則通行天下。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領導干部、新聞媒體要有互聯網思維。在媒體融合發展上,他又要求“強化互聯網思維”。可見這個問題的緊迫性。轉變思維方式並不難,隻要你放下“真理擁有者”的架子,解放思想,面對現實,把群眾當成英雄,採用民主、自由、平等、互動的方式去對待公眾輿論,討論社會關注的問題,就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要相信大多數公眾的判斷力、是非感和正義感是很強的。思維方式不解決,一切傳播都是“兩股道上跑的車”——難以融合,更難以發展。市場催生的新媒體會繼續如日中天,這是歷史的規律,不可阻擋。我們必須要適應它。還有,要強化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法無禁止則可為,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媒體管理要依法進行﹔媒體不能只是高點思維,而要守住法律、道德、秩序這些社會生活底線,控制自身的風險。
隨著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包括新聞傳播在內的文化生產、流通和傳播體制,正顯現出僵化的弊端,遠遠不適應全媒體時代的要求。我國的傳播體制是在蘇聯模式影響下形成,完善於階級斗爭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有某些改變,但並未進行體制性的改革,主流媒體的管辦不分、政事合一也未得到深入改革。
要加快完成轉企改制,使各類市場主體到位﹔為不在市場的傳統媒體和市場培養的新媒體加快融合創造條件﹔加快落實“三改一加強”,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傳播領域的“航空母艦”和戰略投資者。加快事業單位深化改革,支持公共服務主體和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市場體系,加速版權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繼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在做好宏觀調控、依法行政的基礎上,積極為改革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中介組織自主運行,發揮市場主體和服務主體的作用。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形成有利於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的文化體制和機制。
傳媒除了精神、內容以外,是以物質形態出現的,也需要硬實力。生產、流通、消費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過去我們這點是缺位的,所以越做越弱。要大力發展傳媒產業,為文化之魂的傳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載體。要大力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提升產業基地、產業園區、產業帶的聚集能力和開發能力,發展以數字化為主體的新媒體新業態,提升文化產品內容質量、市場覆蓋面和傳播能力,改造流通企業和市場網絡,加快開拓農村和國際兩個市場,提高傳媒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整體增強文化的創造力和競爭能力。以產業的跨越發展,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提供高效平台和渠道保障。
要加快構建和發展技術先進、傳播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傳播能力。要加快高新技術主導的新媒體、新平台、新載體的研發和使用,鞏固提高新聞、文化傳播的傳統載體和發行方式,加快數字化轉型和傳播平台建設,應用新技術、新媒體傳播先進文化。要積極實施對外傳播品牌工程,拓展對外傳播渠道,培育對外傳播知名企業,深入實施文化產品通過市場“走出去”戰略。
一段時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傳統媒體搞新媒體就是“燒錢”,費力不討好。事實上也確實花費了不少錢,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但除了極少數實現盈利外,絕大多數離盈利還十分遙遠或基本沒有實現盈利。不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市場模式,沒有經濟效益,就無法實現媒體融合的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和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發展新媒體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融合發展在贏得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實現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其創造的贏利模式值得總結、推廣。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組建三年來,按照融合發展的思維方式,遵循新媒體發展規律和新聞信息傳播規律,通過創新融合產品,打造融合平台,初步實現生產和傳播方式轉型,逐步摸索出了一條有通訊社特色的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新華社發布”總客戶端已於2014年6月11日正式上線,到年底用戶超過2000萬。除總端外,新華社目前已在全國建設了500多家地方客戶端,年底前達1000個,兩年內實現全覆蓋。“新華社發布”客戶端集群受到媒體和受眾的高度評價,成為新華社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旗艦產品,同時也獲得資本市場矚目,被稱為資本市場最激動人心的故事之一。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緊緊把握媒體融合的重大機遇,在守住傳統媒體主陣地的同時,加快拓展新興陣地,加快全面改革、全面融合、全面建設,大力建設輿論引導能力和科學發展能力,集團影響力、傳播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各項事業煥發出新的活力。在傳統媒體整體衰退的情況下,2014年集團營收和利潤保持了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全年實現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增長20%左右,其中來自互聯網等新媒體服務的收入佔到集團營收近40%,利潤佔到50%以上,有力支持了集團的創新發展。
以技術為支撐,以內容為根本,推動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傳媒集團,進而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這是文化建設中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沒有改革的勇氣和創新的能力是完不成的。媒體行業的同志們,一定要有擔當、敢作為,運用好改革開放、融合發展的雙驅動,克服慣性阻力和舊體制的束縛,把黨中央提出的融合發展的任務完成好,為中國改革發展和改變全球輿論生態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文是根據作者在第十屆中國傳媒年會上的講話整理而成,發表時有刪改。)
(作者系: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
上一頁 |